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两会评论 两会评论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新使命

2015年03月09日 00:18 | 作者:迟福林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未来几年扩大对外开放,关键在于牢牢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总抓手

  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未来几年的对外开放,要在我国走向服务业大国中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发挥新的历史作用。

  把“一带一路”作为未来几年扩大对外开放的总抓手。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博弈竞争更加激烈的特定背景下,我国未来几年扩大对外开放,关键在于牢牢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总抓手。一方面,“一带一路”扩大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空间。“十三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在工业3.0、工业4.0的趋势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尽快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寻求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一带一路”沿线是一个有着60多个国家和地区、46亿总人口、2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的大市场。加快“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以为实现这两大任务提供广阔的战略空间。初步估算,亚洲各经济体基础设施到2020年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8万亿美元的投资,这将成为我国中高端富裕产能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为我国扩大服务贸易比重,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引擎。“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制造环节“走出去”,更是设计、研发、物流、销售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走出去”,这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巨大市场,成为我国扩大服务贸易的重要领域。以服务外包为例,2014年前11个月,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0.5%和29.2%。其中,承接“一带一路”地区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2.3%和31.5%,明显超出服务外包的增速。“一带一路”在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上有着巨大的潜力。

  把服务业开放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外开放从工业领域起步,以货物贸易为主,主动融入世界市场,赢得了全球化红利,在3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从全球趋势看,服务贸易已成为新的增长点,并开始成为衡量大国经济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过去十多年来,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快速提升,但总的看,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仍然偏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仅为11.5%,低于全球20%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吸引外资规模和比重偏小,领域偏窄、结构低端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究其根源,我国服务业开放的程度还远不够。在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下,我国对外开放面临历史性的转型抉择。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走向服务大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向。为此,需要对“十三五”对外开放提出约束性的目标。建议:到2020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在2013年基础上实现规模倍增;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提高至20%,达到2013年世界平均水平。

  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内外环境变化下,我国对外开放转型升级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以“一带一路”为总抓手,未来几年的对外开放重在实现四个方面的实质性突破。一是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新突破。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作用,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尽快形成欧亚海陆立体大通道。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二是实现企业“走出去”的新突破。加快推动以高铁为代表的中高端产能向东盟、中亚、非洲等“走出去”;积极探索在“一路一带”地区组建研发中心、物流中心,推进研发、营销与制造等本土化;改革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与体制,尽快建立适应国际新环境的对外开放应急机制。三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突破。以产能合作的大项目融资为龙头,加快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与跨境贸易结算,深化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尽快打通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把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实验与“一带一路”金融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实现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主导权的新突破。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为依托,在区域、双边贸易谈判中,逐步形成中国版国际贸易新规则,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编辑:付鹏

关键词: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 迟福林 服务业 走出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