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周秉建委员:别让有声瑰宝 销蚀殆尽

2015年03月10日 14:50 | 作者:奚冬琪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田福良)“我们国家现在能听到的最早声音记录,是1904年录制的孙菊仙的京剧唱腔,至今已有111年的时间了。但是,还有很多大师级艺术家的宝贵有声资料,因为无法修复和再生,我们已经再也听不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应重视有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再不重视,这些极具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资料价值的瑰宝就会销蚀殆尽。”

 

  周秉建委员介绍说,自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人类的历史就进入了有声时代。但是受不同历史时期与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声文献资料损毁情况严重:大量的胶木唱片、钢丝录音带、开盘磁带等被舍弃和破坏。“除了国家公共馆藏机构、艺术院校和唱片工作资料库里保存的部分有声文献资料之外,民间也收藏了大量可贵的有声文献资料,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是旷世仅存的孤品,但是却没有人去收集整理。” 周秉建委员说,近年来,很多国家纷纷开始重视有声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数字化保存和应用技术的开展,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档案馆、音像资料馆等机构,广泛开展对历史音频资料的物理清洗、信号采集、信息编目、音频修复等一些数字化工作的探索研究,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很落后。

 

  周秉建委员提到,近年来,部分机构已经逐步开始对各自收藏的有声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修复,但是这些项目大多还停留在对声音资料和档案整理的修复上,没有提升到文物收藏价值和数字化应用的层面,且因各自隶属关系不同,还存在政策有别,信息不互通,技术各异等情况。

 

  为此,周秉建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对有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予以重视,投入专项资金,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有声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中。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互动,了解国际上对有声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与策略,是这项事业得以规范、标准、精细、严谨地开展。

 

编辑:薛鑫

关键词:最早声音记录 京剧唱腔 有声文献资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