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面孔 面孔

周岚:打造适老宜居社区五点建议

2015年03月11日 07:43 |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2015年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作客新华网。图为嘉宾回答问题。

2015年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作客新华网。图为嘉宾回答问题。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今天做客新华网2015两会特别访谈节目,就她今年的人大议案和建议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在回答主持人关于怎样打动全社会的建设者,能够让他们在设计住宅小区的时候就把这种理念融入进去这个问题时,周岚说,有识之士的提前呼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反映社会的需求。

 

  周岚谈到,从父母遇到的这个问题,到这一代可能两家父母只有一对“中人”来照顾,当这种调整来临的时候,这种社会需求会更加的迫切。这种所谓适老宜居,因为老人有一个特点,典型的反映在他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上,他老了之后生理能力下降,出行范围大大的受到限制,同时对设施的便利性要求很高,在精神上特别怕孤独,怕远离家人和社会,觉得对社会没有用了。周岚说她曾经听过一个老人说,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原来有自己的事业,他觉得退休之后没有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在坐吃等死。周岚表示当时她听了这句话很震惊,老人除了要照顾好,还有一个社会参与感。

 

  周岚说,比较适老宜居的社区,一个是住宅,最核心的居住空间应该是适老宜居。第二,非常重要的一点,交通出行的无障碍。第三,照料护理设施和需要的社会交往设施的配套的齐全。第四,孩子和家人的相邻居住,最好的就是邻里守望相助。

 

  要能有这样的社区,周岚说到她的建议中也提了几条。第一是要规划建设适老宜居住宅,包括要符合国家的老年建筑的设计规划,无障碍通行,居住建筑的电梯配件要考虑到老人的生活方便和特殊需求。

 

  第二,希望能引导开发老少共居的住宅,新加坡有类似的住宅,就是几代同堂户型的住宅,老人和子女的生活习惯不完全相同,有一部分可以共用,一部分需要独立。研究下来,比较容易共用的是厨房和客厅,应该独立设置的就是卧室、卫生间和阳台,这种打通的设计,让老少共居各得其所,同时又能相互照顾。

 

  第三,鼓励“一碗汤距离”的相邻居住。周岚说她其实就是针对自己的切身需求,觉得如果自己的父母和姐姐当时能住在一个小区,生活成本会很低,只要雇佣一个能够照顾老人的护理人员,三家可以轻松一些。但是现在在医院里面要专门给母亲找一个护理人,父亲还要找一个。这种“一碗汤距离”的亲情居住,可能是未来社会一个广泛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一个住房市场重组优化的机会。但是面对这种需求和机会,现在政策并没有支撑它。比如想把房子调整到父母居住的社区,就要先买一个房子,装修之后,住进去,或许买的房子就不是首套房了,契税也不一样。政策上怎么打通,鼓励“一碗汤距离”的居住是非常重要的。新加坡,父母和子女相邻居住,政府给补贴3万新元,来鼓励子女照顾父母,为社会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部分,而且弘扬了东方的家庭文化和其乐融融的一个理念。

 

  第四,因为我们现在的居住区的规划设施规范里面,规定了居住小区的配套,这个配套是10多年前的配套,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更加的关注,需要及时的修订,充实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所需要的日间照料设施、医疗护理设施也包括健身文体活动设施,同时在规划布局上参照新加坡的“三合一照料中心”,把父母和孩子一起送到照料中心,老人可以看到孩子,降低他的社会隔离感。

 

  第五,在软件上最急迫的是要打通养老和医疗护理设施,包括医保政策。现在一部分的养老设施医疗护理实际上并没有被卫生机构认定。比如发生的护理医疗的钱,也不可以用医保。还有一些好医院人满为患,但是社区医院没有病人,如果把老人的照顾和护理放在社区医院,一个可以解决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另外也给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带来极大的便利。要配合这个,也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建立线上线下的医疗护理设施,最好有呼叫中心,进行整合资源。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全国两会 两会 周岚 打造适老宜居社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