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相关头条相关

“指尖”祭奠成中国清明纪念新风尚

2015年04月06日 09:19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 打开微信朋友圈,进入清明祭英烈专题,伴着雄壮、低回的音乐,秋瑾、李大钊、方志敏、瞿秋白等革命烈士的图文事迹依次跃然于屏幕,滑动指尖可以为英烈献花,也可以写上你的留言。

  临近清明,这款名为“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的轻应用正在中国数十万手机用户的微信朋友圈被不断“刷屏”。25岁的安徽大学学生周彤在手机上动动指头,便成为第874552位向英烈献花的网友。

  打开标称“中国最权威的网上祭奠平台”的清明网,访问者可免费为故去的亲人创建网络私人纪念馆,并在设置虚拟含有墓碑、青山、花卉的场景。祭拜者可以选择焚香、点蜡烛、摆供品、鲜花等方式来对故人进行祭拜,也可以撰写表达哀思的留言或者文章。

  目前,不少人离乡打拼,清明节也能以回乡祭祖,类似这样通过网站、自媒体、手机“献花”留言的“指尖”祭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

  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多部门共同举办的“2015网上祭英烈”网络签名寄语活动于4月1日至7日集中开展。截至发稿时,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参与人数超过315万,留言近46万条。

  依托学校少年宫的多台电脑,安徽省无为县牛埠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分批登陆中国文明网网站,浏览“网上祭英烈”专栏,向革命先烈鞠躬献花、签名寄语、抒写感言。该校校长王俊告诉记者:“通过网络祭奠这一新颖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网上祭奠不仅提供了网友缅怀英烈的新平台,更激发了越来越多中国网民的爱国情怀。在新浪微博上发起的“清明祭英烈”微话题吸引了数十万网友的参与。其中,河南共青团的官方账号发布微博称“让我们相约在网络空间,共同祭拜英烈,再次铭记他们不朽的精神,表达敬仰与哀思,勇当时代先锋,争当民族脊梁”,得到了30余万的转发量。

  “指尖祭扫”也被一些爱国教育景区引入,成为扩大宣传教育的新手段。重庆一景区近日就竖起“重庆大轰炸惨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等多块二维码墓碑,市民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各个“网祭”网页,除在网页上为遇难同胞献花、点蜡烛,还可了解到相关历史事件背景。

  金寨县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赵先志认为,指尖上的献花点烛既方便又环保,对于一些远隔万里的祭奠者很受用。

  2014年,中国首次设立全国烈士纪念日,并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借此缅怀历史、传递和平的美好愿望。

  “这几年,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参与纪念英烈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作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者,赵先志深有感触道,人们追忆英烈热的背后是社会爱国热情的日渐高涨。

  不过,一些受访者也表示,无论是祭奠网站、客户端抑或是轻应用,如今呈现形式大多较为简陋,内容过于单调。据民政部2013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建立了2.5万座烈士纪念设施,设立4151个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遗憾的是,这些设施和单位很多在网络、客户端上无迹可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表示,网络祭扫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哀思,是移风易俗的好方式,虽然略显无奈,但起码是目前当代人表达对先人怀念的最理想的方式之一。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则认为,“指尖”祭奠迎合了现代人的接受习惯,突破了时空距离,降低了操作难度,带来了祭奠的常态化及可持续。他建议,对于先烈的追思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完全脱离线下庄严而肃穆的仪式,线上线下相辅相成才能让祭奠国魂“入脑入心”。

  “时代在发展,当代人祭祀先人的方式可能有很多,但千万不能流于形式。我们需要的是心中对故去亲人存在一种真正的敬畏和缅怀,而不是满足了形式上的需求。无论怎样祭祀,都不能忘本,这才是清明节祭祀先人的真正意义。”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说。(采写记者:杨玉华、刘硕、陈诺、秦宏)

编辑:罗韦

关键词:祭奠 中国 指尖 清明 纪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