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崔永元口述史纪录片9月央视播出 补白千人团牺牲

2015年06月15日 10:49 | 作者:周南焱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c96c7cb85f5d327

“太原会战”摄制组采访抗战老兵周锡奎。

  本报记者周南焱

  一个团,一千多人战死,从团长到士兵,几乎全部牺牲……然而,这场70多年前发生在山西繁峙县鹞子涧村的惨烈战斗,在史书上却只有四个字:全团阵亡。

  壮怀激烈的战斗,轻描淡写的文字,横跨两者之间的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历史纪录片《共赴国难——太原会战》,试图用镜头还原诸如此类的被忽略的抗战史。该片由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携手太原市委宣传部摄制,通过重走太原会战的战场遗址,采访健在的抗战老兵,呈现鲜为人知的抗战史细节,比如,迟到的血色纪念碑。

  抗战老兵的心愿

  千人团牺牲77年后才立碑

  虽说此前曾看过有关太原会战数十万字的史料,但纪录片首席记者郭晓明、编导杨程等人,不想把《共赴国难——太原会战》拍成一部史料宣传片。怎么拍?一度令人挠头。

  直到今年4月中旬,太原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打来电话,说他们计划重走太原会战的北线战场遗址。闻此,郭晓明、杨程不由眼前一亮,当即决定同行。

  摄制组和志愿者从太原出发,驱车300公里,第一站到达山西北部繁峙县鹞子涧村。

  这个村位于山涧之中,四围傍山,偏僻孤静。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都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193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72师434团在鹞子涧遭日军包围,程继贤团长及官兵1000余名,全部阵亡。这段历史,史料无具体记载。

  去年初,志愿者曾看望年过九旬的太原抗战老兵周锡奎,他是434团目前唯一健在的老兵。多年来,老人心底藏着一个愿望:当年自己的团长、战友都战死在鹞子涧村,想让志愿者过去看看,在那里为战友们立一块碑。不久之后的4月份,志愿者完成了老人的心愿,在鹞子涧村后的山坡上立起一块迟到的石碑,并在碑旁四周圈出一个石台,种上树木,形成一个小小的烈士陵园。

  摄制组和志愿者特意来到碑前献花。缅怀过后,摄制组人员拿铁锹在一个疑似墓堆的地方,挖了1米多深,挖出一些骨头,但并不能确定是否为牺牲将士的遗骸。村子里已无丝毫战争遗迹,唯一了解当年战斗牺牲情况的一位老人,当年只有9岁,他并不知道烈士的遗骸葬在何处。

  “站在碑前,我们心里的感受很复杂。”杨程唏嘘不已,“78年前的那场惨烈战斗,现在只有一块碑作为见证。这个村子人迹罕至,成了被人遗忘的地方。”

  日本军官的敬意

  特意为中国阵亡军队立碑

  在太原会战的忻口战役中,原平县曾是第一道防线。在这里,摄制组的镜头偶然拍到一座“中国无名战士慰灵塔”,确切说只是残存的“碑块”。

  孤零零地,这座塔碑被置于县城的一个广场上,平时无人注目。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立碑者竟是一名日本人——日军柳下部队的军官大田雄太郎。据说这座塔碑是前几年在原平县的一个龙王庙里被发现的,之后才挪到了这个广场上。此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也可谓是一块迟到的纪念碑。

  查阅大量中日史料之后,郭晓明发现这可能是日军在中国大陆唯一为一支中国阵亡军队设立的慰灵塔。大田雄太郎所在部队,当年跟国民革命军196旅作战。1939年大田雄太郎再次回到原平,特意为中国军人立了这座慰灵塔,碑上写着“为永久追悼在原平战争中战死的4300名无名战士亡灵设立慰灵塔”——正面是中文,背面是日文。

  因为此前做过《我的抗战》系列纪录片,杨程从抗战老兵的口述中听说过196旅死守原平的事迹:旅长姜玉贞撤退时被日本人的炮火击中,一个日本军官竟残忍地把姜玉贞的头颅割下……196旅5000人,最后只剩700人——在军史专家看来,原平保卫战是抗战全面爆发初期,华北地区较惨烈的一次战役。

  “原平离忻口只有20公里,不过是一座孤城,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军队硬是坚守了10天,给忻口决战布防留下了时间。”杨程说,就连日军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了表示对中国军队的敬重,大田雄太郎才会立碑纪念中国阵亡军队。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抗战 老兵 太原 崔永元口述史纪录片9月央视播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