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人生需要一些刻骨铭心的经历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

2015年08月26日 14:16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三四岁时吃过的一个红薯,为何会在一个孩子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并从此对“过度浪费”深恶痛绝?青少年时期经历过知青生活与“文革”的一代人,为何会对书籍如此珍惜?为何“放弃”一词,很少从他们脑中蹦出?一次或一段刻骨铭心的体验或经历,在心理学上是怎样一种机制?对青少年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本刊为此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脑科学与认知学院教授边玉芳。

 

  “为何现在许多孩子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家庭和学校也很苦恼,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现在的孩子成长经历都太过顺利了,周遭的一切想得到的东西都很容易得到,所以很容易遇到挫折就想到放弃,或者对什么都提不起热忱,因为没有一样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想放弃,也还有很多东西可以选。从心理学上看,太过‘轻描淡写’地一瞬,在内心形不成太大波澜,也不会促生‘心理体验’。”当被问及为何现在的很多家庭为找不到孩子的兴趣点和热忱而困扰,边玉芳感同身受。

 

  “现在的孩子,对‘珍惜’、‘来之不易’、‘坚持’、‘奋力争先’,这样需要身切感受才能够产生内心体验的认识可以感受的机会太少,但是这些认识,也只有体验过,才会心中有‘痕’,否则不会产生心理的一种自主意愿。所以,我特别赞成现在的家庭或者学校能带领孩子参加一些能给内心体验刻骨铭心的活动,比如徒步、登山、骑行等需要大体力支出的活动或去贫困山区感受另一种生活等等。让孩子在自主体验中,去找寻能够刺激内心的东西。”对于媒体近期对一所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学生升入高三前的这个暑期,带领全班学生骑行30公里的报道,边玉芳给出了心理学层面的解释。“在我们看来,一次骑行也许对于孩子不算什么,但是因为里程足够远,他们一定不会轻而易举的完成,所以在过程中,就会体验‘坚持’、‘争先’的含义,有过这样一次内部心理的体验过程,也许在这个班上,就会出现一位孩子在高三一年里头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往前进。一个人的内部动力一旦被调动,主观需求在某个领域的发展会超出旁人的想象。”

 

  随着媒体的报道和出国热引发的中外教育比较,很多国人诟病中国孩子上大学后的状态:大学就是终点,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上好大学,上了大学真的就放假了,之后四年找不到方向,毕业后为了找工作而工作,到了三十多岁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而国外的孩子是把上大学作为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的起点,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边玉芳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把学习与考上好大学当成孩子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人生任务,一个孩子在他/她人生的前十八年应该培养出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应该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感,也就是说十八年的学习生涯对他/她来说应该有‘痕’,这种内在的心理体验才能成为激发孩子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否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学习生活很难让孩子在进入大学没有人监督和强迫情况下进行自觉而刻苦的学习。反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因为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有时一个有成就的人如一个科学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享受着一种常人无法体验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过去说牛顿因为学习忘记吃饭,爱因斯坦穿着睡衣、拖鞋走在大路上是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处在一种在创造过程享受的,别人难以体验的,难以想象的幸福快乐,孩子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们要让他们有深刻的内心体验,要激发孩子内在的心理动力。”

 

  在边玉芳看来,现在中国的孩子生长得太过顺利或他们成长过程中许多激发他/她内在动机、让他/她有强烈内心体验的机会太少了。“如果一个孩子的一切都是别人给予他的,而不是自己创造的,未来他自己单独作为一个主体在做事情的差别就出来了。所以,家庭和学校都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在历练当中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局限,学着规划自己、管理自己。有关理想、信念、价值观,书本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验式教育,在体验中让青少年感知责任、坚持、珍惜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定需要一种经历沉淀在内心,当他再遇到一些事情,这些东西会持续发酵慢慢对于他今后做出一些人生选择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当下十分被推崇的赏识教育,边玉芳则提醒一线教育人和家长们要掌握好“度”,“有些品格的养成是需要惩罚教育来实现的。比如勇于承担责任,要知道知错就改,对于培养孩子的逆商也是有好处的。”

 

  “惩罚有很多种方式,并不是指打骂孩子。可以是剥夺做错事的孩子的某些自由,如让酷爱看电视的孩子不许看电视,在一段时间内取消吃美食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剥夺参加活动或评奖的机会等进行惩罚;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惩罚方法叫‘后果惩罚’,也叫‘自然惩罚’,就是用孩子的过失导致的后果来惩罚他。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父亲替他赔付了12.5美元。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自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边玉芳介绍,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从教育意义上讲,惩罚是“要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需要在体验中长大,对外界的热忱、对所做事情的责任、对生活世界的友好,这些都是我们不能代替孩子体验获取的。“一个人从小就没有体验到如何去承担责任,还怎么能奢望他长大成人后具备责任心,能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一个人如果找不到一生的热忱所在,还怎么要求它对家国负责,不轻言放弃呢?如果一生都没经历异样的眼光,没有经受皮肉之苦,遇到磨难,如何要求他奋起、坚持?”在边玉芳看来,对于这些,需要家校合力,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走出传统的课本,感知真实的世界。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边玉芳 心理学 成长经历 心理体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