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峻青:痴情恋故土 壮志写乡贤

2015年08月27日 10:37 | 作者:舒心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1945年冬,峻青在胶济前线。资料图片

1945年冬,峻青在胶济前线。资料图片

 

  思 索

 

  有人说,过去的战争文学作品,英雄人物都头戴光圈,峻青说,这不符合事实!

 

  “《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铜墙铁壁》《党费》等等,不就是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和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吗?今天的文学创作成绩,不也是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吗?革命战争文学,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不是反映得多了,而是远远不够,远远没有过时。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当然也面临着提高和突破的问题。一是主题思想要挖掘得更深刻,对革命战争的揭示,应该更深刻地去表现它的历史意义,表现它与人的命运的关系;二是表现技巧要创新。这里有个原则,第一位是要善于继续自己民族的东西,但是不能墨守成规,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也要学习外来的东西。而且,熟悉革命战争的老作家应该写,不大熟悉或不熟悉革命战争的中青年作家,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熟悉当时的生活和人物,写出优秀的作品。”

 

  峻青认为,革命战争文学应着力去表现战争中的人,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对人来讲,最可贵的莫过于生命,但为了革命,无数先烈都可以慷慨地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尚、更美好?

 

  “我们有些同类作品看过后没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写人,写人物的高尚情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正是有了这种献身精神,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才有创造。革命如此,科学也如此,像哥白尼、达尔文不都是有这样的献身精神吗?”峻青说,这也是他创作的总主题。

 

  后来,峻青行政工作繁忙,可是一想到过去的烈士前赴后继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他怎么也搁不下这支笔。

 

  在年轻时代,峻青就非常喜欢《静静的顿河》。但是在“四人帮”肆虐之时,他却被说成是“宣扬战争恐怖”“瓦解革命斗志”的“中国的肖洛霍夫”,甚至被秘密绑架,用专机押送至北京,关进秘密监狱长达五年半。“文革”中,峻青的全部长篇初稿以及他长期搜集保存的珍贵资料均被抄走。

 

  监狱中,没有纸张笔墨,峻青就打腹稿,构思长篇。《海啸》正是这样酝酿出来的。没有纸笔,他就用手指蘸着水在囚室的水泥地上画劲松、画秋菊,狱警发现制止后,他就在自己身上画。

 

  粉碎“四人帮”后,峻青希望能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实际上,很多东西是抢不回来的。

 

  对于军事题材作品,无论涉及影视或是文学,近几年来都是红红火火,但也一直存在争议。作为亲历战争的作家,峻青一直坚持军事题材的写作,也喜欢看这方面的作品。他认为,不论写什么题材,重要的是要忠实于生活,也就是正确地、忠实地反映生活,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胡编滥造,更不能以荒诞怪僻和低级恶俗来歪曲生活,毒害读者。

 

  是否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就写不出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峻青说,没有经过战争的人和经过战争的人在体会上肯定有差距,但如果能够详细深入地研究那一段战争生活,并从前人的作品中好好体会,同样可以写出好的战争题材作品。比如美国、苏联有一些反映二战时期的作品:《太平洋战争》《战争风云》《偷袭珍珠港》《这里黎明静悄悄》等,都非常优秀。

 

  遗 憾

 

  早在20世纪50年代,峻青的作品就被翻译成英、法、俄等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但到了晚年,深受疾病折磨的他渐渐淡出文坛,以旧体诗和书画寄托情感。

 

  由于祖父孙竹坡、父亲孙桐庭都是驰誉乡里的丹青名手,能诗善文,峻青五六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当战地记者时,他包里总是带着写生本。他曾经在油灯下为部队刻钢板油印画,在农村墙壁上画八路军打鬼子的宣传画,还在《胶东前线画报》上发表过连环画《铁西瓜》。

 

  后来从事写作,峻青也没有间断过绘画,只是很少发表。“文革”后,他才开始在国内外一些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

 

  峻青的旧体诗包括思乡、征战、怀人、忆旧、杂感、咏史、题画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题画诗。峻青说,题画诗之于画,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品,而是有机结合的艺术整体;不是只在画面上随便凑几行诗句,只求形式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诗的内涵是否贴切,是否精当。如果不是这样,而只徒具形式或流于平庸,就免不了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是画蛇添足的赘疣。

 

  旧体诗相当需要古文功底。峻青的古文功底,在幼年时就已打下。在私塾中,写诗作文是必修课,是基础,也可以说是起码的功底。但是他认为,对于写旧体诗来说,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学养、阅历和才情。

 

  “我对自己的旧体诗,只是把它作为抒发我个人情感的一种自娱自遣,因而在写作时,常常是随着情之所至而不拘形式,不计工拙,不事雕饰。纵情挥洒,直抒胸臆。”峻青的诗作很少示人和发表,常常在时过境迁之后随手抛弃,不注重保存,加上战争的散失和“文革”的抄没,至今已所剩无几。

 

  由于患心脏病多年,特别是中风后手抖加剧,峻青已封笔多年,只是偶尔写字画画,吟点旧体诗以抒发情怀。而他的诗集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画集和8卷本文集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截至目前,峻青已写了400多万字的作品,但他却说,没有一部自己感到满意,已经写出的作品都没达到他想要达到的水平,而且远远没有达到。

 

  “一个是健康的原因,一个是环境的原因。‘文革’完全空白的十年,还有各种运动,能写多少东西?我记得1956年3月在北京开会期间,有一天,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同志在紫光阁接见我们,同去的有陈其通、刘白羽、章靳以、吴组缃、曹禺、臧克家等,座谈中大家都提到没有时间写东西,周总理说,有些会议你们可以不参加嘛。”

 

  说是这样说,可事实上做不到。峻青说,他最想写东西,是在1951年冬中国文协组织第二批作家下乡下厂的时候,《文艺报》对此有过报道。

 

  峻青和艾青、周立波、路翎、鲁煤、邵子南、李季等一起在北京学习后,《文艺报》公布了他们的写作计划。当时,峻青计划写两个多部级长篇,一是《半岛风云录》,一是《决战》。前一部写胶东抗日战争,计划写4卷,后一部写解放战争,计划写3卷。《决战》第一部写了50多万字。

 

  “文革”中,峻青的这部分文稿连同他搜集的很多资料——敌人的作战计划、敌人的日记等,抄家时全被抄走了。

 

  回头想想,峻青心里很难过。但是,遭遇这种情况的不是他一个人。直到现在,他还是常常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而且有时很强烈,可是衰朽暮年,痼疾羁身,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峻青,原名孙儒杰,字俊卿,1923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当代作家,画家。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炎黄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黎明的河边》《海啸》《秋色赋》等作品。

 

点击下方数字或键盘上“←”、“→”键,可翻页阅读。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峻青 文学 抗日战争 文学创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