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上)

2015年11月09日 08:2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李谠常委代表民建中央的发言:落实精准扶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有的地方扶贫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结合调研,我们认为,要以精准为前提,着力解决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扶贫成效、考评验收不精准等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议:

一、 精准识别。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台账到人,评议公示,动态调整,实名制管理,探索建设和推广大数据管理平台,改变“撒胡椒面”和“大水漫灌”的粗放扶贫方式。针对因病、因灾、缺产业、缺技术等致贫返贫因素,逐户制定卡册,实施精准帮扶。

二、 重点突破。采取差异化政策,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要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定向支持力度,彻底解决路、水、电、房和上学就医等问题。要切实解决扶贫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的问题。建议落实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扶贫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提高使用效率;取消中央安排公益性项目、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县级资金配套。

三、 精准滴灌。找到扶贫开发的“点”和“根”,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巩固扶贫成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各类社会保障,保障基本生活;对有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户,通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对有创业愿望的贫困户,重点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帮助他们创业致富;对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生态移民和易地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对暂时不能移民的贫困户,通过资助学生就读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能,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四、 精准融资。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建立贫困户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贫困村互助资金的组织运行管理。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日光温室、大型农机具等抵押贷款办法。

五、 完善机制。建立扶贫开发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大精准扶贫在年度政绩考核中的赋值权重,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直接挂钩。建立脱贫“摘帽”的激励机制,合理保持扶贫退出的区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在一段时间内的正常增长,帮助贫困区县顺利度过脱贫“过渡期”。

  

  焦红常委代表农工党中央的发言:让健康中国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人口健康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慢病患病率和致死率不断攀升;二是养老与医疗服务保障的综合性需求进一步凸显;三是医疗保障的人群间差异十分突出;四是医疗及公共卫生的服务水平在城乡和区域间尚有很大差异;五是健康危险因素不断增多。为此,建议:

一、 坚持协调发展,创新健康保障的体制机制,提升医疗保障服务的质量与效能。政府机构改革应强化医疗保障与服务治理的一体化。与健康相关的财政、卫生、医保、产业、监管等政策要体现良好协同性。财政政策要托好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的底;公共卫生政策要以慢病防控为重点;医疗保障要缩小人群间保障差异并重点做好大病保障;健康产业政策要在提升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与规模化方面下功夫;要明确基本医保的边界,并创造条件让商业健康保险发挥作用;消费政策要重点强化控烟、限酒、低糖、少盐等有利于健康的要素。最后,要做好基本医疗保障立法工作。

二、 加大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力求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及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动机制。通过医保杠杆建立分级诊疗的秩序,通过卫生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通过卫生规划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布。二是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将新农合和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有效整合,并大幅提升其保障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机制。建立慢病防控专业与社会动员的长效组织机制,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国家和区域的医疗中心工作协调机制。

三、 以一批重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国家应出台若干保障健康的重大行动计划。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并入国家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拓展“国家卫生城市”的内涵与外延,编制指标体系与考核标准,在“十三五”期间以“健康城市”取代“卫生城市”评比,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程津培常委代表致公党中央的发言:加快促进淮河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结合致公党中央2015年开展的“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调研,认为在“十三五”时期加快推动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占全国1/8的人口同步实现小康,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一、 将“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统筹规划和推进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航运、防洪、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综合考虑协同发展的效益,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二、 重视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淮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支持力度,将其列入相关部门的“十三五”规划。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和小流域系统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淮河流域水质。加强淮河干支流湿地保护,提升生态承载能力。

三、 科学规划建设沿淮重大水利控制性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引江入淮工程,开展洪泽湖生态清淤扩容工程,开展淮河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下游主要行洪通道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重点平原洼地排涝等治淮新三项工程。规划建设平原水库或生态湖泊,推进两淮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切实解决居民搬迁、生态修复和水系疏通问题。

四、 打通淮河出海通道,建立立体交通走廊。在2013年国务院批准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水利工程中,同步进行淮河出海航道建设,实现河海通达联运。开展淮河干线航道与支线航道系统治理和碍航闸坝、桥梁等碍航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加强港口及港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增强公路、铁路、水运线路的连接能力和路网整体服务功能。

五、 加大对淮河流域农业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支持淮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淮河流域低洼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开展小麦中低产变中高产建设工程,建设跨区域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生态化,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安全监测与监管,加强农用化学品施用规范管理,大力推广使用节地、节水、节肥等新技术、新措施。

六、 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平台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发展新型绿色煤制油(气)等煤电化、盐化工、非石油路线烯烃等产业,创建金属、煤化工、凹土、硅基等新材料产业集群。利用淮河大湿地,发展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武维华常委代表九三学社中央的发言:适应新常态积极稳妥调整粮食安全策略

  当前,我国粮食高产出、高进口、高储备、高浪费、高调运、高消耗“六高”并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在“十三五”时期,应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稳妥调整粮食安全策略。为此,建议:

一、 抓住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契机,摸清粮食底数,充分厘清一些重大问题。比如,近年粮食产区时有春旱夏涝、抛荒撂荒情况,耕地退化严重,一些地区耕地复种指数显著下降,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400多亿公斤。再比如,随着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肉蛋奶水产品生产消耗的饲料粮总量与居民口粮消费量的占比进一步增大,主粮产量应否持续增加?还比如,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大量政策性储粮难以顺价销售。粮食储备率多少为宜?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认真调查、深入思考、科学研判。

二、 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效调控粮食生产。划定永久性基本粮田特别是口粮田,实行更严格的法律保护和高标准建设,加大对粮食规模生产主体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绿色生产;非基本粮田耕地“跟着市场走”,但严格禁止“非农化”;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因地制宜实施净土工程;落实“以水定产”,控制北方缺水地区扩大粮食种植,鼓励南方逐步恢复扩大主粮种植并提高复种指数,挖掘非粮产区产粮潜能;加快肥、药、膜限量限质使用的立法工作。

三、 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粮食进口渠道;稳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掌握粮食产品定价权;完善农业国际合作机制、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建立粮食产业基地。

四、 调整粮食储备和流通政策。在科学研判基础上减少国家粮食储备量,增加市场储粮份额;改革粮食托市收购制度,将粮食生产“补价格”的一部分逐步调整为普惠的“补收入”;着力做大做强做优粮食加工业,疏通粮食流通环节“堰塞湖”。

五、 多措并举促节粮。进一步推广使用节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大力加强节粮宣传,在全社会树立健康消费观念;结合《粮食法》制定,加快节粮法制建设步伐。

 

编辑:薛晓钰

01 02

关键词:政协 常委会 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