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从孙中山书法看懂中国时局

2015年11月19日 15:10 |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今年是中山先生诞辰149周年,逝世90周年,据说,明年政府会有隆重的纪念活动。


在梳理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随着时局和政治形式的变化,在他题写字的内容也会表现出一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时间,清之亡年,不言而喻,1911年。因为1912年1月1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纪年,所以之前一年只能写作“清之亡年”。从落款时间上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山先生显然很高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清政府终于被推翻了,内心所期待的共和国就要正式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此为《大总统誓词》。民国时期当选总统都要进行宣誓,而新中国则在近期规定,新当选的政府首长要向宪法宣誓,来表明宪法在人民中的地位,以及依法治国的理念。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提出政府“图谋民生幸福”、“为众服务”。也可以看出当时革命势力的软弱,“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这时,“文(孙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在任职的时候就想着辞职的事情,也只有在那个时代才有的事情吧。

这也是民国元年(1912年)所写,他当时可能也认为革命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故写“奋斗”二字吧。

这是孙中山先生辞去大总统职位后,为南洋路矿学校的题字。当时孙中山任民国政府全国铁路督办,设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像美国一样的西方国家,据说他任职期间提出了要建设三峡的美好愿望。可是大权旁落,理想终归要成为理想。

袁世凯篡权后,复辟帝制,孙中山掀起了二次革命,此时也有感于时局,发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呐喊。

这是纪念张汇滔先生的,张汇滔,字孟介,也是早期革命者,1919年被人所刺,1920年去世。

列宁同志1924年去世,孙中山也为他写了挽词《国友人师》。

1924年,在苏俄的帮助下,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从而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是孙中山写的手信,主要内容是要请李大钊来上海会商事宜。那个时期很多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都成为了国民党党员,并且进入了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毛泽东同志也成为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但好景不长,随着孙中山的逝世,国民党各派的日益“反动化”,最终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1924年,孙中山也在总结每次革命失败的经验,归其一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军队,导致国民党软弱,从而不断地寄希望于封建军阀,企图改造他们成为民主人士。但屡次失败也让孙中山明白,没有自己的军队,革命不可能成功。所以之后创办了黄埔军校,为的就是培养出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队。这是孙中山先生手写的《黄埔军校训词》。从他的反思中,也印证了毛泽东之后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但随着孙中山1925年在北京的离世,国民党各派日益反动,最终在1927年相继爆发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大革命失败。这次失败也是败在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把中国的革命任务寄托在国民党身上。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全国展开清除中共的行动,无奈之下,在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


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也成为中山先生的遗训。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其实大同于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

中山先生于1925年逝世于北京,他带着美好的梦想远离了革命事业。“博爱”、“安居乐业”,多么朴实而简单的政治词汇,但在革命早期,实现起来是如此的艰难。失败接着失败,动乱接着动乱。现在想想,此时的中国,不就是他所理想中的情景吗?


正如习大大所言: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


愿历代革命者美好的“中国梦”,能在我们这一代实现。



编辑:陈佳

关键词:孙中山书法 看懂中国时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