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为了“天大的事儿”

辽宁省朝阳市政协的问题意识

2016年01月14日 09:14 | 作者:张宝川 杜军玲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5年11月24日,辽宁省朝阳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议题,还是设施农业。

在这次之前,市政协进行了多次调研。一份调研报告,市政协主席李稀双反复看,亲自改,折腾了好几遍。开会时,他还特地邀请了市委一把手蹇彪书记。

“在朝阳,这是天大的事!”主席台上蹇彪的声音显然有些高。话是说出了李稀双的心声,但接下来却让他有几分不安。因为书记接着就点了几位发展有些问题的县区长的名。毕竟,那也是这次会议特地请来的政协“客人”。

其实,李稀双大可不必如此较真儿,因为再有几个月他就“到点儿”了。但是,他总觉得要有个交代,对老百姓,对历史,也对自己。

设施农业,一个问题,李稀双和朝阳市政协委员们已经关注了八年。

为什么八年关注一个问题?

“为什么八年持续关注设施农业?”面对记者的提问,李稀双说,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几乎就是民生问题的全部,而朝阳农业没有别的路可走。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可是个有来历的城市,相传《诗经》里的这句诗就是她的名字由来,历史上是前燕、后燕、北燕先后建都的地方。

然而这么个诗意的地方,却非常缺乏“湿”意。

朝阳市地处冀蒙辽三省(区)交界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但降水偏少。1886年至1986年一百年中,朝阳平均1.9年严重干旱一次;新中国成立前50年,平均1.3年严重干旱一次。

在市政协主席这个相对“超脱”的位置上,李稀双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发动全市的政协委员,对朝阳大局大势主要矛盾进行调研、思考和议政。

能大段大段背诵《实践论》、《矛盾论》的李稀双有辩证思维,善抓主要矛盾:什么是朝阳市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什么是战略问题的关键环节?

常委会议上,李稀双提出,朝阳是农业地区,但要以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是“反弹琵琶”。

他接着阐释,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间已经相互融合,农产品基地扩张到足够规模以后,就一定会生成、幻化出二、三产业来。以我们37%的城镇化水平,以我们500亿的二产水平,要想工业反哺农业,要想城镇拉动农村,短期内没有可能。但是把朝阳农业优势发挥出来,使其生成二、三产业;让农民富裕起来,提高其消费水平,以此来让农村拉动城市,农业拉动工业,这不失为朝阳的一个现实的也是战略性的选择———这又是“反弹琵琶”。

生长于斯,工作于斯,李稀双太熟悉这里的一切了。不到两年就发生一次严重旱灾,10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朝阳农业绝不能照老路子走了!

按照常规思路,天旱要抗旱。但他觉得,天越旱越不应该抓常规抗旱,地越少越不宜抓高产低效产业和作物。优势和劣势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个思维方式,传统农业的劣势几乎都是设施农业的优势:人多地少,利于集中力量发展集约农业;干旱少雨,利于大力发展反季农业。

委员们认同李稀双的判断。这不仅因为市委、市政府对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视,也是因为他们知道,李稀双在担任凌源(朝阳属县级市)市委书记期间,就曾把设施农业搞得风生水起!

记者采访时,时值北方农村的“猫冬”季节。而在距离北京400多公里的朝阳农村,却是一派“卖花卖菜真正忙”的景象。满山的树叶已经飘落,而在凌源市瀚邦花卉基地,却是“满棚春色关不住”:玫瑰花散发着缕缕清香,新研发的品种竟然还能随着温度变幻色彩!

当地人很自豪:这里是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全中国销售的每四朵花中,就有这里的一朵。

而大约20年前,当李稀双跟乡亲们说设施农业时,大伙儿还曾敲锣打鼓集合在一起,不让建大棚……

认准了这条富民之路,从8年前起,市政协每年至少搞一次关于设施农业方面的调研或视察,每年市政协争取安排一次关于设施农业方面的专题常委会议。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市政协围绕设施农业的建议案,市委都以文件的形式转发。2010年,朝阳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实施“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打造北方最大的优质设施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的目标。

如今,朝阳市设施农业从2010年的80万亩发展到今天的185万亩,占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的16.81%,居辽宁全省第二位。2014年,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实现542万吨,实现产值150亿元。各县(市)区设施农业主打品种各不相同,实现了错位发展:北票市被命名为“中国果菜日光番茄生产全国第一县”,凌源市被命名为“中国果菜黄瓜生产全国第一县”、“中国百合第一县”。全市现有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37处,农产品95%以上销往外地,销售范围覆盖了东北三省、京津唐、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各大城市,并且出口到香港、俄罗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更多人理解了为什么说设施农业建设是“一场功德无量的工程”;更多人理解了,为什么蹇彪说设施农业是“天大的事”!

为什么一个问题关注了八年?

李稀双担任政协主席的头几年,朝阳市设施农业刚刚起步,当时主要是解决认识的问题、舆论的问题。

对于朝阳来说,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战略选择,战略转折。市政协一些主张和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也产生了认同和积极反响。但战略转折,难以一蹴而就,尤其是要让祖祖辈辈习惯了这样种地的农民改变做法谈何容易。李稀双推动共识的办法有时看起来很“土”,但却管用。

他建议,可以用拉练的办法。“拉练”,原本是部队用的一种野战训练办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上也常常用来现场观摩,现在很少用了。但是这种办法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交流思想,传播经验,有效发挥样板的力量。“朝阳一些农民的市场意识比较差,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从感受,这时政府的强力引导,往往比较有效。”“要把行政推动、市场拉动、政策调动结合起来。”

在朝阳农村长大的李稀双非常熟悉这块土地上的农民,熟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熟悉他们的语言,也知道怎么和他们打交道。

下乡搞调研,他常常连秘书都不带,自己就钻进老乡的大棚里,走进老百姓的田间地头,给他们掰饽饽说馅。

政协主席这样,委员们也这样。

“应注意丰年惜镰倾向,尽可能庄稼早收割、建棚早腾地、秧苗早定植”;“应注意苗木适时定植,早收一茬,等于多建1/4大棚”;“应注意科技服务、培训,当前力求每户实现一张‘明白卡’”……你能想象到这是他们作的关于设施农业的调研报告吗?从其中的细致、具体得甚至有些“婆婆妈妈”的建议就能看出,这种报告绝不是“秀才们”关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

2010年,市委、市政府实施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朝阳设施农业建设进入高潮。在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朝阳呈现“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过去10年20年才完成的工作量”的干劲儿。更多的朝阳农民尝到甜头。

可是,随着设施农业的推进,新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建设资金特别是水电配套资金不足,育苗设施不足,个别地方还存在建设用地不足和水资源不足的困难。

差在钱儿上了。怎么办?市政协组成调研组,下基层摸情况,座谈会理思路。在2010年7月28日政协朝阳市第九届委员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案》,给出了政协委员们的思考和建议:金融部门应切实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增强农村信用合作社放贷能力;搞好各项农业建设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支持设施农业建设;建立自己的育苗中心,各级财政对育苗中心建设和生产应予以扶持……

这些建议很快被以市委文件的形式转发,转化成生产力。随后的几年里,问题一个一个被解决,又一个一个地冒出来。市政协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跟进:调研,思考,提建议,一个一个地提出解决办法:

2011年解决设施农业规模基础上的效益问题;

2012年解决设施农业增收潜力问题;

2014年解决制约设施农业的市场建设问题;

……

2015年,主席会议定下来,专题常委会议的选题是设施农业的规模问题。

规模?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又回到规模上?市政协围绕设施农业组织的一次次调研视察,报送党政的一个个建议案,每次都体现着政协独特的优势与作用:人才荟萃,位置超脱,深入下去,摸准规律,研究真问题,出些真点子。而真点子,不只是对解决问题有用,更重要的是引导思考,开拓思路,凝聚社会共识。

这八年期间,政协很大部分实际上是在做凝聚社会共识的工作。而共识就不是一次二次,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有时候,本已经形成的共识,随着条件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不同意见,还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寻求新的共识。

经过多年的发展,朝阳市已经成为北方最大设施农产品稳定生产供应基地,日光温室总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2.21%和辽宁省的20.15%,列全省第一位。

去年,辽宁遭遇63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其中朝阳市所处的辽西地区的灾情最为严重。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这次的旱灾中,整个朝阳市粮食播种面积一共是580万亩,受灾面积约是363万亩,绝收面积达到197万亩。但同样是旱灾,有的农户损失严重,有的种植户却能安然无恙。为什么?原来,占全市耕地面积24%的设施农业让这部分农民增了收,度过了灾年。

可剩下的那76%怎么办?

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设施农业在避灾富民方面优势明显,但有相当多数的农民还没有参加进来,而有的村庄,因为弃管闲置等原因,设施农业实际规模在萎缩。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还在犹豫:规模大了,会不会带来市场风险,卖不出去怎么办?也有些领导觉得,农业生产不提供税收,富民不富财政,扩大规模意义不大。朝阳设施农业到了一个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一次次地进大棚,一次次的讨论,在去年11月市政协十届十次常委会议上,当着蹇彪书记和市领导们的面,当着各县区长的面,委员们用基于实地调查研究的数字对来自各方的质疑给出了回答:朝阳目前生产的设施农产品,95%由客商来买,完全是买方市场,现在不是担心卖不出去产品,而是要进一步加强市场资源整合,寻求更大的市场主动权和定价权;朝阳市2014年设施农业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纯收入增加25亿元,同时拉动了市场体系、育苗行业以及建材、物流等行业发展。富裕起来的菜农到城市买房落户,也刺激拉动了城市发展,说明农业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生长出二、三产业,就可以生长出财政……

委员们的建议,市委书记蹇彪听进去了,县区长们也听进去了。书记当场表态:这是决定未来朝阳农业发展方向的会,也是统一思想的会。书记不但自己表态,还让来的县长区长们也表态。

开完最后一次常委会议,李稀双心情格外轻松。走进菜市场,和熟悉的菜农打着招呼,一边看着那些水灵灵的青菜,想想这几年他和委员们为“天大的事”付出的心血,马上就到退休年龄的他感觉到的,是欣慰,是温暖。

编辑:薛鑫

关键词:辽宁省朝阳市政协 问题意识 设施农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