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韩方明:破解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匮乏困境

2016年02月21日 16:19 | 作者:韩方明 | 来源:联合早报网
分享到: 

随着当下反腐的深入,官员进入私人公司者大幅增加,而私人部门的精英一是缺乏进入政府的意愿,二是政府本身也没有吸纳体制外精英的机制。

当然,这也可能滋生腐败或游说,因为凡事均有正反两面,整体而言,这种体制内外的交流和整合有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

最后,缺乏选用优秀人才的魄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机制。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留学生总数264.47万人,2015年留学人数突破50万。这个庞大的人才库,可招募到各类急需的人才。然而,很多部门,尤其是涉外部门,对海外归来人员不够信任,很多部门甚至有着海外归国人员不能担任要职的潜规则。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这样即便招来人才也难以留住。

这方面中国古人颇有自信。盛唐,即便突厥人、阿拉伯人,也可以凭本事谋高官;近代,民国那些部长们,很多美国名校的博士,学识渊博,谈吐儒雅,不高兴了就挥一挥衣袖辞官到大学当教授,这方可称之为人尽其才,方可成长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

解决上述问题,化解中国国际化人才匮乏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从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多方入手。

意识层面和制度层面短期内难以调整,在操作层面反而可以做些尝试。比如,人才招募要更加灵活,“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莫问出处,甚至有些高级岗位,可以聘请外籍人士。迪拜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欧洲人管理的成果。从国际组织得到高级管理岗位时,也不必一定要从某几个特定的部门选人,可以像古代发布“招贤榜”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拨合适的人选,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选拨。这样选拨出来的人才,更有创造力和竞争性,更能代表中国发出声音,在国际制度建设和话语权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选拨,需要标准,专家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拥有这些特质的人才,或在体制内,或在体制外;或在中国,或在美国,也许在新加坡。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发现之,信之,用之。

(作者韩方明,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主席)

编辑:巩盼东

1 2

关键词:韩方明 破解中国 国际化人才匮乏困境 人民政协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