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医改:改什么?谁来改?

2016年03月10日 08:37 | 作者:黄洁夫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2009年卫生总费用1.7万亿,2015年已超过4万亿,短短六年增加了两倍,我国的公立医院大都采用“高投入推动高收入”的运行模式,现在大型医院业务收入每年以10%-20%速度增长,医药增长远远超过GDP发展与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政府财政与医保支付的钱有相当比例均花费在虚高的医疗商品价格上,这种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是难以持续的,我国“行政化+商业化”畸形的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体制应该改变,要鼓励社会办医和促进民营医院发展。人们总是抱怨政府医改投入不足,忽视了也应该通过医改培育和发展医疗市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政府的作用是“监管市场与支持创新”,而不是“计划性经济手段干预”。要尊重医药市场的内部规律,尊重医疗服务的人文精神,立足于国情,从顶层设计上用中国模式去解决医改这个世界难题。

医改由谁来改?

政府是医改的主体,主力军应是医务人员。一个健康有序、充满活力、公平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与一支德艺双馨的医务人员队伍是医改成功的关键。我国现在的医疗市场的生态环境是不健康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临战状态”,基层医院的“门可罗雀”;公立医院“创收逐利”成为医院运行的动力和无序的扩张,民营医院在营利与非营利间徘徊,定位不清,人才匮乏。医患关系紧张,有些医务人员牢骚委屈,医疗行业中淡泊名利、病人至上的职业操守让位于急功近利、行政权力的价值观。再加上我国医学教育与卫生人才需求严重脱节,急需的卫生人才从培养到使用,从概念到流程均未完善,高校合并后的重点医学院校由于体制原因难以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医学事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医疗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产业结构复杂,上中下游多方交织在一起,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容易发生诱导性消费。所以,医生的人文精神与专业道德在市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行政手段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政府的责任是支持和监管,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规则去建设一个医生为主体的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的政策导向应鼓励医生勤奋工作,薪酬制度应该体现与自身服务相称的劳动价值和合法收入,要激励医务人员在医疗市场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为病人提供低廉高质量的服务。政府不可将商品市场管理条规全盘引入充满人文关爱的医疗服务,要改革现行的不利于医学人才培养、流动和提高的机制和政策,将扭曲的作贱医生、伤害医生的医疗生态环境纠正过来,让医务人员能当家做主,有尊严地投身于医改,真正感受到职业的责任与荣誉,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孙莉姗

01 02

关键词:两会 政协常委 医改 分级诊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