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刘长铭委员、俞敏洪委员谈“互联网+教育”

2016年03月10日 20:13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修菁)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慕课、翻转课堂、同步课堂,“互联网+教育”冲破了传统的校园围墙。教育跟互联网结合,会让教育领域产生怎样的变革?刘长铭、俞敏洪,两位身处不同教育阶段、不同领域的委员会间接受本报记者时,因为对教育功能和本质观点的一致,让他们对“互联网+教育”形成共识。


互联网+教育


俞敏洪委员:谁让教育这件苦差事变得有趣、高效,谁能 赢得天下

出现新生事物的时候,人类一般会出现两种反应:反应不够或反应过度。在俞敏洪委员看来,外界以及教育界内部,对于互联网对于传统教育的冲击,属于反应有点过激。

“这并不是这个时代大家才有的反应,在一千多年前印刷术发明的时候,人们就新技术对于传统教育的冲击就反应过于悲观。当时有人宣称,印刷术的发明会让所有学院式教学结束,因为大家能在家里拿着书本学习知识,就不会到学校学习了。但是印刷术的出现,反而推动了世界大学的建设和中小学建设的普及,因为人人都有书读了。后来电视的发明,对教育的冲击,人们也是用这样的惯性思维来看的,人们认为电视的出现会让大学校园从此学生越来越少。因为人们通过家里的电视机,就可以习得任何知识。但从电视机发明到今天,有近100年的时间,大学校园的学生其实并没有减少。同理,今天慕课的兴起,也不会带来大学校园学生的减少。”

在俞敏洪看来,教育的属性第一需要人际交流,学生去校园、课堂不仅是听课,也是一个人社交、整体素养发展的地方。同时学习本身这件事,永远是一个苦差事。所以,虽然互联网带来了更便捷、更方便、内容更丰富、甚至更便宜的学习介质和平台,但教育机构、教育从业者最终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有趣、高效、进而让学习过程可持续。

“互联网一定会推动教育的繁荣和多样化,这毋庸置疑。但深层次来说,互联网无法推动教育本质的变革。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指出,中国要实施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那带给中国教育界的命题是:我们如何培养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有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俞敏洪想寄语中国教育者的是,互联网来了,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反而要清晰。

编辑:薛鑫

01 02

关键词:全国两会 刘长铭委员 俞敏洪委员 “互联网+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