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潘鲁生:坚守工艺之道

——关于工匠精神与手工艺发展的思考

2016年03月21日 10:10 | 作者:潘鲁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当前,传统工艺以及工匠精神的复兴与发展提上重要议程。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振兴传统工艺”。


潘鲁生

潘鲁生


历史上,中国工匠缔造了中华辉煌的造物文明,手工艺品贯通丝绸之路,“中国工艺造物”享誉世界。随着社会疾速转型,匠心文脉备受冲击。一段时期以来,传统工艺濒危,部分品类面临存亡绝续困境;工艺载体失落,乡愁无处寄托;贴牌制造盛行,中华造物沦为“世界代工”;精工工艺市场缺失,国人对国际手工奢侈品趋之若鹜。可以说,工匠精神的失落,是文化创造力的失落;工匠精神的复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


工艺文明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在商周时期即有“百工”之盛,是社会创造力繁盛的体现。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促进社会技术创新,升华民间营造智慧,以鲁班为代表的工匠文化成为民间信仰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间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尊重。


工匠精神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诗经》中描述工匠在骨器、象牙、玉石制作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经孔子、朱熹等概括解读,孙中山将它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执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精致和谐的气质,具体到手工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手工艺品无不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浸润了工匠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点缀了人们美的生活;其次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手工技艺立足于当地物产,承载了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技艺和风格,成为地域文化的一种标志物和文化名片;再就是追求极致与坚守本心相结合,工匠们往往是寂寞和孤独的,不仅需要用心、专心和耐心,还需要精心、细心和恒心。


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依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当下,提倡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关怀手艺,尊重工匠;另一方面也提醒手艺人要自知,更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定位自我。


手工艺是综合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是国家建设、发展、进步、繁荣的重要力量。不同于文献传承的知识体系,手艺塑造生活,涵盖了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在当代,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智慧经济宝库。与工业产品相比,手工艺产品蕴含丰厚的文化价值、循环经济价值、环保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地方特色。中国以多样化的工艺美术产品位居世界出口第一,工艺美术很多领域已经或正在成为国际生产采购中心。现阶段,工艺美术行业形成以私营企业(民间作坊、工艺作坊)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格局。


对于手工艺的发展来说,传承是关键。手工艺的传承形态主要包括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心领神会与物化传承、经验总结的艺诀传承,其传承体系应包括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社区传习、行业传习、学校教育、社会传承等各个方面。


传承人,是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的灵魂与核心。目前,我国也已建立起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2006年,文化部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及管理作出具体规定;200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定并细化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与管理;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传承人从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全国各地也相应出台政策法规对传承人作出具体的扶持办法;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及国内外组织、行业协会颁发了系列荣誉称号并组织各类奖项评选,挖掘优秀作品,表彰与鼓励优秀的手艺传承人。


工艺的境界,是生活的境界,也是民族文化的境界。“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传承者应坚守工艺之道,不断创新工艺境界,从民族文化命运的意义上认识手艺,实现自觉、自省与自强,担当民族文化传承复兴的一代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者既不能固步自封,抱有唯我独尊的狭隘意识,也不能过于追捧西方模式,机械复制。在坚守传统工艺文化内核,做好传承使命的基础上,要善于提炼传统文化要素,大胆创新,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风格的融合之路;同时,要怀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善于交流学习,从各类传统工艺形态中汲取营养,丰富创作语言。


手工艺是生活的艺术,是民间艺术和民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钟敬文、王朝闻、张仃、张道一、冯骥才等诸位先生在开创民艺研究、建构民艺美学、倡导民艺学理论、践行民艺保护等方面奠定了民艺研究与保护基础,中国民艺的核心仍在于民间文化影响下的手工艺。历史悠久的手艺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又经历着急剧转型,所以,实现传统工艺的复兴还应加强手艺研究,围绕民艺学的核心要素展开民间手艺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化建构,激发中国手艺研究的学术自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本文有删节,题为编者加)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潘鲁生 工艺 工匠精神 手工艺发展 传统工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