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人民日报评《叶问3》票房造假:金融化莫越界

2016年03月25日 13:02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渗透

  通过保底发行规避市场风险,各种以电影项目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大量出现

  《叶问3》的资本运作方式并非个案,如今,金融对电影的渗透日益增多。

  2002年《电影管理条例》颁布,民营资本得以参与投资电影。此后,国家正式开放了民营资本独立制作电影的权限。2010年颁布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影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影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建立电影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投资电影”,被业内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十分迅猛,2015年全国票房突破440亿元,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多达47部,其中超过10亿元的达7部。今年春节上映的电影《美人鱼》票房更是接近34亿元。

  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勃兴的电影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电影行业迅速由“缺钱时代”进入“缺项目时代”,发行公司为了抢到好的电影项目,保底发行应运而生——发行方与片方协商一个保底票房数字,片方在协议签订之时便可以马上获得这笔保底金额,从而避免市场风险,如果影片上映后票房超过保底数额,发行方就可以按照协议获得更多分成。

  2015年《港囧》上映前,导演兼出品人徐峥将47.5%票房收入权益,以1.5亿元的价格卖给香港上市公司欢喜传媒,提前收回了制作成本。徐峥本人同时也是欢喜传媒的股东。最终,《港囧》的票房接近16亿元,远远超过保底票房金额,徐峥不仅获得了额外的票房分成,更从欢喜传媒飙升的股价中获益。

  2016年春节《美人鱼》上映初期,3家出品公司共同开出了16亿—18亿元的保底金额。事实证明,不仅周星驰提前规避了风险,保底方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如果票房没有达到保底数额,如何帮助发行方规避风险?各种以电影项目为核心的金融产品随即大量出现。凭借熟稔的运作经验,金融资本在电影圈如鱼得水。难怪有人评价,中国电影行业正在全面金融化、证券化。

编辑:玄燕凤

01 02 03

关键词:《叶问3》票房造假 叶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