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中晋系“庞氏骗局”调查 明星学者成“信用背书”

2016年04月11日 08:40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疑问

香港“仙股”缘何频繁卷入理财诈骗风波?

在中晋系控制的企业当中,有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引人注目。据了解,中晋资产发行的产品的资金被控股股东国太集团部分用于投资香港上市公司。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国太集团连续介入了三家港股上市公司——华耐控股、中国创新投资和中国趋势。

对此,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中晋资产高管应该是已经知道资金链告急,所以想到港股市场上去玩一把赚快钱,用来填补其资金缺口,但是它投资的三家公司都是香港“仙股”,在出事之后,股价更是大跌,加剧了其资金链崩塌。

“仙股”是香港市场的“土特产”,即低于每股1港元的香港股票。其波动往往非常之大,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投资者买“仙股”,赌的意味很重。

2015年年底开始,国太集团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多次增持中国创新投资达到其总股本的27.75%,价格在0.067港元每股到0.07港元每股之间;以0.07港元每股买入12亿股中国趋势,持股比例为17.82%;买入华耐控股11.68%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而截至4月7日收盘,中国创新投资0.051港元每股,三天内暴跌了50%;中国趋势的股价则已经跌至0.019港元每股;华耐股份的股价也只有0.295港元每股的市值。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内,国太集团的三笔港股投资大幅亏损。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出事的诸多理财类平台中,涉及香港“仙股”不在少数,如上周曝光的快鹿集团深陷18亿兑付危机事件,旗下股票连续大挫。快鹿系旗下的三家港股上市公司目前的市值均低于1港元每股,十方控股目前股价为0.750港元、大中华金融为0.355港元、明华科技为0.510港元。

为何这些出事的理财类平台都青睐香港“仙股”。对此,上海一名券商分析师指出,香港“仙股”往往市值小,容易操控,资本运作起来很方便,比如快鹿系《叶问3》票房造假目的就是通过运作票房成绩来抬升这些“仙股”的市值,从而获利。另外,这些理财平台的大多数客户为大陆普通居民,对香港的资本市场知之甚少,理财平台旗下有香港上市公司给人实力雄厚的印象,进而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焦点

卷入风暴的三栋外滩知名建筑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中晋系能在短短几年达到数百亿的规模,13万人卷入局中,跟其无处不在的“信用背书”拉拢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控股香港上市公司+知名媒体+名人背书”的方式,中晋系在金融圈中如鱼得水。

中晋系冠名赞助上海知名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九球天后”潘晓婷成为其形象代言人。“相约星期六”基本上是上海的“大爷大妈们”周末必看的一个“国民节目”。这个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口碑节目使中晋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上海本地中老年阶层的熟识度。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晋一案中,大批老年人“踩雷”,其中60岁以上的投资人就超过2万,跟此或许有关。

在因《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引发的快鹿系挤兑风波当中,也能看到明星、学者的背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父子在快鹿集团扮演的“角色”受到了公众质疑,朗家父子火速被卷入快鹿风波,影星黄晓明也被卷入快鹿旗下东虹桥在线的代言风波。

对此,一名互联网金融的观察者指出,明星、媒体、知名学者、一些地方政府,都被这些理财平台当作“信用背书”的工具。而随着这些理财平台的倒下,是这些背书的信用破产。其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破坏是巨大的,而重建这些信用,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此次中晋系出事,一些上海市民愤愤不平。因为一直在黄浦江两岸居民心目中比较神圣的几栋外滩知名百年老建筑,也卷入了这场风波,外滩原三菱洋行成了中晋合伙人俱乐部,大楼正门上挂有“中晋1824”字样;中晋1824博物馆设在了外滩5号日清大楼内;外滩8号的金延大楼,也成为了中晋系的办公场所。除了外滩,在陆家嘴,中晋系也基本租下了上海每一栋地标作为自己贩卖骗局的场所,包括未来资产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都有中晋系的办公楼层。

在中晋系此前的广告中,无不夸耀其显赫的办公位置。日前,北青报记者逐一探访这些黄浦江两岸的中晋系的场所,已经无一不是大门紧闭。“无论这些包装如何的华丽与高尚,但其核心不变——无非是一个现代版的庞氏骗局。”

中晋曾经打造了一支中晋帆船队,悬挂中晋系广告牌的轮渡日夜游弋在黄浦江中,如今,“船”翻了,只剩下13万投资者和他们一时要不回来的本金。

本版文并摄/本报特派记者朱开云上海报道

财经观察

互联网金融乱象摧毁了信用体系

在e租宝、泛亚事件、大大集团、金鹿财行等相继出事之后,又一个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资产倒下,媒体的报道以及公众的关注点大多还是聚焦在他们的诈骗属性上,包括超高收益许诺背后的骗局以及投资者拿不回本金的悲惨。

在采访过多次此类事件之后,北青报记者认为,中晋资产这样的诈骗平台对社会最大的危害其实是对商业社会信用体系的摧毁。此前,普通老百姓心中有一把标尺,用于衡量所接触事物的真实程度,明星、学者、媒体、政府等是这把标尺上的计量单位。特别是对于像金融产品这样的复杂事物,普通老百姓可能缺乏判断其真伪的能力,他们只能借助心中的尺子。但现在,这把尺子没有了。

当这些骗子们利用老百姓的传统认知,通过明星代言、学者站台、媒体报道、政府支持的“信用背书”方式来达到其行骗的目的。一旦骗局被拆穿,原有的信用体系就荡然无存了。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大火,互联网金融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市场是建立在一个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政策监管的“三无”环境中,甚至几乎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企业都能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分得一杯羹。在出事的企业中,许多涉嫌非法集资、自融自保、拆标、资金池、跑路等问题。但这些企业往往只是出事以后才被追责,而此时的追责往往于事无补。

互联网金融乱象和无数百姓被骗的背后,监管的缺位要承担主要责任。金融监管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在中晋事件中,其奢华的包装与宣传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其“庞氏骗局”的特征,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能一眼看出,监管部门却放任其日益做大,最终导致局面难以收拾。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中晋系 庞氏骗局 明星学者信用背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