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陈独秀的高足”袁振英

2016年05月05日 10:23 | 作者:陈鸣鸣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外国语学社

渔阳里6号的客堂在当时是外国语学社的教室。

外国语学社旨在输送有志青年赴俄学习,造就革命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中共最早的干部学校。

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任校长兼授俄语,俞秀松任秘书管理行政事务,魏金斯基夫人库兹涅佐娃教授俄语,李达教授日语,李汉俊教授法语,后又聘王元龄任俄语教师。时年27岁的袁振英则在此教授英语。

上海团组织在外国语学社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团员,计有:李中、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王一飞、许之桢、傅大庆、周兆秋、柯庆施、梁百达、卜士奇、袁达时、彭树之、廖化平等。建团不到一个月,团员已达30多名。

初创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早期党的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革命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外国语学社名义上公开招生,实则由各地早期党的组织或早期共产主义者推荐,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许之桢、汪寿华、柯庆施等50余人。

从民国10年(1921年)春起,陆续派遣青年学员赴苏俄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至同年5月结束,先后选送数十人。

传播马列主义

《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特设“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的经验,袁振英担任这一专栏的主编。

同年底,袁振英随陈独秀到广州。当时去广州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他和陈独秀都不懂粤语。袁振英和陈独秀既是师生,又一起共过事,而且能讲粤语和英语,所以他就成了陈独秀和魏金斯基身边的传话人,充当他们的翻译。

1921年1月,袁振英出任广东省第一中学(今广州广雅中学)校长,力排众议倡导并实行中学男女同校。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袁振英为该组织成员之一。

《新青年》迁至广州后,袁振英继续负责该刊“俄罗斯研究”的编辑和撰稿。以“震瀛”为笔名,撰写、翻译了大量文章、译作,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袁振英在这个专栏发表译文24篇,占到这个专栏文章总数的2/3。

事实上,《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并不是偶然的,中共早期组织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通过创办刊物宣传马列主义。

然而,由于信仰无政府主义以及对陈独秀的不满,就在中共一大召开的前两个月,袁振英赴法国里昂大学留学。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陈独秀的高足 袁振英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