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良师益友司马文森

2016年05月05日 10:25 | 作者:黄新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生活中的益友

1948年夏,我在印尼坤甸中华中学读初中二年时,时为国民党员的校长禁止学生阅读进步书刊,还命令搜查一些思想倾向进步的学生书桌,我是被搜查的一员。同学们很气愤,不少人打算退学。

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便写信向司马文森反映了这个情况。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没有支持我退学,也没有鼓励我们和反动校长作坚决斗争,反而希望我要珍惜读书的机会,不要轻易退学,要我相信学校中还有很多心地善良、有正义感的老师和同学,相信社会上有很多和我们站在一起的人。语气极为平和、低调。果然,在进步侨社的支持下,训导主任宋庆玉另组新的中华中学,我们得以继续读完初中课程。

1950年初中毕业前夕,我汇款给司马文森,请他帮我在香港买一本精致的纪念册,并恳请他题写赠言。但在收到的纪念册上,司马文森并没有给我题写赠言,而是附了一纸简单的信:“黄新聪同学,你要的纪念册,我帮你买了,你要我题写赠言,我想就不必了,你还是请你的老师和同学题写吧,他们给你的赠言才是最宝贵、最永恒的。”信末给我留下他在香港九龙的地址和电话,约我会面。

同年7月我回国路过香港,住在港岛一处专门接转归国华侨学生的接待站。接待站严禁归国华侨学生外出,以防国民党特务的绑架劫持,我几次要求去九龙弥敦道拜访司马文森均未获准,最后只好打电话给他。在电话中,我同司马文森简单交谈了几句,他鼓励我要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学习和工作。年底,我参军离开广州,就和司马文森失去了联系。

1956年国庆节刚过,我到北京出差,遇到从印尼回国参加国庆观礼的《黎明报》总编辑张世成。张世成说,他回国时在大使馆的欢送会上,文化参赞司马文森特意向他打听我回国后的情况。当得悉我在东北航校工作,司马文森风趣地对张世成说:“他当年读了沙平的《少年航空兵》(沙平为胡愈之的笔名),幻想当新中国的航空兵,现在投笔从戎,当了新中国的空军战士,算是圆了他的‘少年梦’。”

没想到,失去联系六七年后,这位未曾见过面的启蒙老师,指引我走上写作和人生道路的人,还能记住我这个海外青年学生。

(作者系《羊城晚报》原国际部主任,印尼归侨。)

链接

司马文森(1916~1968年),原名何应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作家、杰出侨领,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多部揭露现实的短篇小说。

抗战时期,司马文森先后在上海、广州从事救亡宣传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把港澳和南洋的进步青年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并为解放区输送新生力量。其间,司马文森撰写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和小说。

1949年,司马文森随流寓香港的著名诗人柳亚子、文学家茅盾等人北上,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共同纲领》的起草工作,并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为此连续创作《新中国的十月》《会师记》等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报告文学集。

1955年夏,司马文森奉派出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1962年底回国后,担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非洲司司长。1964年,司马文森出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司马文森 作家 外交家 写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