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昆明三百余名博物馆义务工作者 用公益之心传播历史文脉

2016年05月20日 10:35 | 作者:闫钰 | 来源:都市时报
分享到: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博物馆工作,但并非在职工作人员;他们以自己的知识与阅历,为观众带来热情的讲解、咨询等服务;他们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但依然乐在其中。他们就是博物馆志愿者,仅在云南省博物馆,就有300多名志愿者,他们用一颗颗公益之心,传播历史文脉。


云南省博物馆部分志愿者合影

云南省博物馆部分志愿者合影


300名志愿者

完善提升博物馆职能

主管志愿者团队的云南省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王黔凌介绍,该馆目前有300多名志愿者,涵盖老中青少各个年轻层,最大的为69岁,最小的仅有10岁:“很多志愿者见证了云南省博物馆的成长,通过他们的工作,让无数观众享受了愉悦的观展时光,领略了博物馆中的云南文化。”

云南省博物馆于2004年成立了志愿者团队,招募志愿者进行导览、讲解、翻译、问询等工作。相关专家、学者会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之后志愿者通过努力学习进一步提升,然后就在各个不同岗位为观众服务。这些志愿者的工作是没有报酬的,但他们的热情都非常高,每人每周要去博物馆值一天班。如今,有些人已经在博物馆义务工作了10多年。

2011年,云南省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荣获国家文物局评选的“全国十佳志愿者团队”。“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窗口,参观博物馆的观众非常多,仅靠在职工作人员是不够的。志愿者完善提升了博物馆的职能,为观众传播了云南历史文化。此外,他们也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比如志愿者会通过制作课件等,将流动的博物馆推广到社区等地。”王黔凌说。


李铁军为观众讲解

李铁军为观众讲解


69岁还在服务

讲解10年 与观众成为朋友

今年69岁的李铁军是云南省博物馆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为2012年全国博物馆系统“十佳志愿者之星”获得者,是云南博物馆系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志愿者,已经在云南省博物馆工作了10年,李铁军和不少观众都成了朋友。

大约5年前,一位30多岁的北京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云南玩,那时云南省博物馆还在国防路的老馆,当时李铁军接待了她们,给她们讲解了“青铜文化”等展览。这对母女看后非常感兴趣,今年春节期间,她们和李铁军约好,再次来到昆明,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新馆,李铁军又一次为她们进行了讲解。

李铁军因为喜欢看展览,因而退休后,于2006年开始担任一名志愿者。除了接受专家的培训指导外,自己也不断阅读充电,看大量专业书籍。讲解时,李铁军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读者听,如果遇到观众对某些展品感兴趣,她还会与大家互动,有时讲完一个楼层需要近2个小时。长时间站立对于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非常累,但看到观众若有所悟的感叹与满意的表情,她觉得特自豪。李铁军说,只要身体情况允许,她会一直将博物馆的志愿工作进行下去。“这些年来,我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解给大家,让许多观众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也让外地观众更亲近云南,作为‘文化使者’,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青年志愿者接受培训

青年志愿者接受培训

青年志愿者

每个周末都在博物馆度过

同李铁军相似,63岁的汤沸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一名老年志愿者。她主要负责的是三楼展厅“南诏大理”等部分的讲解。“我经常跑图书馆,这几年借了一百多本书。以前我对云南历史了解不深,自己补课,也能把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展厅内容,汤沸和其他志愿者经常到各地参观学习,如滇缅公路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校址纪念馆等。工作中,汤沸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群,外地游客、老年团、大中小学生……幼儿园、小学前来参观是最热闹的,“几十张小嘴叽叽喳喳,讲下来很累,但能把这些历史文化知识传输给孩子们,非常开心。”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大二的李艳霞今年20岁,属于志愿者中的年轻力量。这个爱笑的姑娘是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2年来,每周她都要组织协会的100多个大学生志愿者到云南省博物馆服务,大家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讲解、发票等工作。每次从呈贡校区出发,要花费近2个小时才能坐车到达,每次回校后也临近晚上7点,可以说,他们把每个周末都奉献给了博物馆。李艳霞说:“大学生有一颗公益之心很重要,与其它公益活动相比,在博物馆做志愿者,是一种文脉的传承,也能为大家带来向上的正能量。”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博物馆 志愿者 云南省 历史 公益 讲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