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人肉靶子”另类求助 呼唤慈善变革

2016年05月26日 16:22 | 作者:吴林红 | 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 

这两天,一个女孩在浙江省杭州市武林广场上当“人肉靶子”的照片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据媒体报道,当事人以过激的方式吸引社会关注,原来是希望给患白血病的姐姐筹钱治病。一波三折的舆论最终发出一声叹息。这些年,“卖肾救子”“卖身救母”“人肉沙包”……这些“另类求助”一再刺痛公众眼球,值得社会深思。

绝大多数“另类求助”都有一个共同背景:家庭成员不幸患有大病。一人大病全家致贫,已成社会难以承受之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家庭强制性医疗支出等于或超过家庭一般消费的40%,就是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一项权威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发生比例为12.9%,即1.73亿中国人因大病陷入困境。对此,国家适时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不断加快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努力减轻大病患者看病就医负担。但制度落实需要一个过程,社会保障不能完全兜底,因大病致贫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一旦发生大病,许多家庭除了自救,只好向社会求助。有求助者这样说:“有人看到你,才会有人帮助你”。能否引发关注,决定求助能否成功。于是,一些求助变成了博取眼球的极端行为。“另类求助”虽然情非得已,但不应该成为社会常态。毕竟这些求助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信息是否可靠、善款如何使用、监督怎样落实等,都有一定风险隐患。比如,极少数人打着求助幌子,骗取了公众爱心,伤害了社会信任,就有深刻教训。此外,对同样身处困境而不会“另类求助”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另类求助”虽然不同程度地激发了社会爱心,但也暴露了慈善体系的内在缺陷。面对来自社会的庞大求助需求,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求助门槛比较高,一些草根慈善组织影响力不大,都无法及时有效地作出响应。不同地方的大病救助机构,救助能力比较小,覆盖范围比较窄,大多“有心无力”。面对一再出现的“另类求助”,加快慈善变革显得刻不容缓。

这个社会并不缺少爱心,但如何有效地组织爱心仍是一个问题。针对大病救助难题,既要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又要加快推进公共平台建设,向更多患者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的家庭不再陷入困境。首先,要建立便捷的正规求助渠道,为求助者提供信息发布、爱心对接等服务;其次,要整合分散的社会慈善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大病救助善款;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确保每一分善款都能在阳光下使用。唯其如此,“另类求助”才会越来越少,大病救助才能纳入规范化渠道。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另类求助 慈善变革 社会监督机制 规范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