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走向山下的新家

陕西省政协“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推进情况”视察工作小记

2016年06月03日 10:38 | 作者: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西安6月3日电(记者 路强)“一到汛期下雨,群众夜夜睡不了安稳觉,干部听到雷声就担惊受怕。”曾经,这是做为环境脆弱地区——陕南的真实写照。如今,这样的担忧正在成为历史。

5月16日至20日,陕西省政协今年唯一的一次常委视察活动,就“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推进情况”在汉中、安康两市的5个区县进行。视察团先后走进了11个安置小区,崭新的楼房,优美的环境,引来委员们的啧啧赞叹。

据统计,在2001年至2010年,陕南地区因洪涝和地质灾害死亡或失踪5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陷入了“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这也是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重要原因。

按照规划,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陕南中高山地、地质和洪涝灾害易发区,离乡村五公里以上,交通不便、贫困且缺乏发展潜力,以及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搬迁的60万户、240万群众,转移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丘或川塬地带。据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介绍,工程实施五年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完成搬迁32.4万户、111.89万人。

“家里几口人?生活习惯吗?现在的收入情况如何?”每进一户,视察团成员总会问到这样一些问题。在与委员交谈时,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的赵华玉笑称自己已是“街上人”了,他家之前住的是三间土房,如今住的是宽敞明亮的两居室,他说,“以前的生活和现在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党组书记王甲训说,“陕南移民搬迁既是利在当代,功泽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有效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近几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新鲜经验。”

“我们看到的都是安置后的情况,还应该了解一下没有下山群众的情况。”按视察团团长、省政协副主席千军昌要求,视察临时增加了一个“上山”环节。

视察团的车只开到了距离谢旗海家还有3公里的地方。谢旗海所在的西乡县文溪村8组共有35户人,如今只搬走了9户。今年64岁的老谢属于特困户,妻子患了精神类疾病,儿子女儿都在南方打工。目前他的收入主要靠三亩茶园和一亩多水稻田,由于茶园还未成园,收入非常有限。按规定,搬民安置中有10%的房屋是拎包入住的“交钥匙工程”,老谢也在其列,但他还是不想搬,除了收入,让他顾虑的还有妻子的病,“怕影响到邻居”。

与谢旗海对门的黄世荣前几年出了交通事故;邻近的黄世国,现在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读高中,每年需要3万元,而他家现在一年收入只有两万。陪同视察的当地干部颇为感慨的说,“不愿搬下去的群众每家的情况都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个“穷”字。

安居只是基础,乐业才是保障。省政协常委、原秘书长姚增战表示,“一定要在‘稳得住’上下功夫,最主要是解决搬迁移民的收入问题。”

省政协常委、社法委副主任刘自成建议加强对搬迁移民的技能培训,他引用视察中听到的一个例子,有技能的出去打工一年赚十万元,没技术的一个月收入只有两三千。他呼吁,政府应该培训工作,让青壮年有“一技之长”,为他们的家庭致富奠定基础。

搬迁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而接下来困难会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何得桂长期从事陕南移民工程研究,应邀参加了本次视察活动。他说,如果只是简单的从山上搬到山下,陕南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并没有减轻,甚至有可能因为人口大量聚焦引发新的环境问题和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议制度设计者要在更广阔和范围内统筹开展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布局。如借助西咸新区发展,吸纳一定规模的陕南移民对象。

委员、专家们还建议,加强科技扶贫和教育扶贫,斩断代代相传的贫困链条;防止把移民搬迁工程变相搞成“政绩工程”或“房地产开发”;通过“增收配套到户”的举措,进一步加大陕南移民搬迁区域产业培育扶持力度;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搬迁移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省政协副主席千军昌强调,要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划、分类指导搬迁,要追求移民搬迁效益最大化,使移民搬迁工作接地气、合民意、经得起考验,“要把党和政府的好心和老百姓的舒心结合起来,把好事办好,让各方满意。”

编辑:薛鑫

关键词:陕西省政协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推进情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