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俞孔坚:海绵城市切忌“破坏性建设”

2016年06月16日 10:10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海绵城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一大口号的今天,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内涵,才能使之不会沦为新的形象工程、新的牟利机会的幌子,而避免由此带来的新一轮水生态系统的破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对记者说。

俞孔坚

俞孔坚

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并遴选出第一批共16个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进入了广大城市决策者的视野。海绵型城市建设俨然成了一项大工程。“一些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并不具备的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争先恐后去做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形成泛滥和一哄而上。这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警惕的地方。”俞孔坚说。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的俞孔坚,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位先行者。他领导的土人团队实验设计了一系列包括海绵城市在内的可复制的工程范例,并在中外200多个城市推广,这些设计作品以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享誉国际。

“海绵城市首先是一种理念。”在俞孔坚看来,海绵城市为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环境问题开启了新的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但如果对这一理念没有深刻的理解,‘海绵城市’建设将可能沦为职能部门的权力寻租机会、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长点、各类工程公司牟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将会开启新一轮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俞孔坚说。

在俞孔坚看来,“海绵城市”是对简单、粗暴的工程思维的反叛。但我国目前出台的相关实践导则主要围绕代表发达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展开,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对雨水的利用、管理,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途径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赖。

比如,为了将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所以裁弯取直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所以河床上的树木和灌草必须清除以减少水流阻力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殊不知,这种以“快”为标准的水利工程将洪水的破坏力加强、加速,将上游的灾害转嫁给下游;再比如,千百年来滋养中国农业文明的民间水利遗产如陂塘和水堰,在当代却遭到强势的国家水利工程的摧毁,而代之以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坝蓄水、跨流域调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涝管道等,失败的案例多而又多。

在俞孔坚看来,海绵的哲学强调将有化为无,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化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和。海绵城市本质上讲是对工业化城市建设方法及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反思和修正,是一种人与土地、人与水的生态关系的回归,当然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回归。

“‘海绵’的概念不但应在城市范围内体现,也应该在区域和国土范围内体现,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海绵国土。”俞孔坚呼吁,避免粗暴的河道渠化、硬化和水坝工程,倡导以蓄水、滞洪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生态治水理念,在国土、区域和城乡各个尺度上建立“海绵”系统。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俞孔坚 海绵城市 破坏性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