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漂洋过海去看茶

——记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团之茶旅

2016年06月17日 08:46 | 作者: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反传统”的袋泡茶

在英国,人们喝袋泡茶的习惯,和孙前之前想象得并不一样。

“英国流行快茶文化。人们进了茶叶店,服务员泡上袋泡茶后,他们差不多3分钟喝完就走人了,不像中国人一样,要泡第二泡、第三泡。”而让孙前印象最深的是茶与科技的融合。

提到袋泡茶,塔特利茶厂最具发言权。1953年首创袋泡茶售卖模式的茶厂,就是它。

“塔特利茶厂是世界第二大、英国本土最大的茶企,该品牌创建于1837年,至今有近180年的历史,其产品在40多个国家售卖,涵盖60多个不同的品牌。”孙前说。

“袋泡茶是靠拼配的,而他们拼配的原则就是反传统。我们参观时,茶厂派出了他们拼配的第一高手来亲自接待我们,并且非常大方地告诉我们其拼配的秘诀。”那位拼配专家和团员说,谁能想到茶叶和咖啡能结合起来呢,他们就在做类似这样的事。

“他们的袋泡茶产品已经有几百种,但在口味、形式、品种上还是不断推陈出新,并要求每年必须推出45个新品种。商品的丰富程度可想而知。”

“喝下午茶时,尤其是年轻人,经常会尝试各种新口味。大众的高接受度为茶企的创新提供了市场需求。”

团队中中国的茶企也拿出自己生产的蒙顶甘露、普洱茶等,让英国的拼配师现场品尝。“他们对中国茶的评价非常高,说从来没喝过这么好的茶。”

塔特利茶厂从海外收购茶叶,其收购标准往往是最环保的,又是其可控的最为低廉的茶叶,多从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进口。

珍视中国茶

虽然从17世纪初到现在,英国的茶文化历史满打满算不过400年左右,但他们对于茶的珍视态度则非常令人佩服。

珍藏的茶书、搜集的茶叶标本、传承下来的精致茶具……“在一个老庄园,女主人卧室的墙上是中国丝绸墙壁饰和墙纸,是1740年左右从中国订制,有茶叶加工运输图案和丰富的民俗风情。现在看来,依然和新的一样。”孙前说,“18世纪英国家具设计大师作品也大量融入中国元素。早期庄园仆人工资可以用茶叶代替,昂贵的茶可以充当货币。”

更多的茶元素,在历史的沉淀下,被保留下来。

林奈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带领团员参观了和茶叶相关的标本和古籍,为大家展示了几款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茶叶标本。工作人员表示,标本具体品种不能确认,但肯定来自中国。

图书馆里也有诸多关于植物的古籍,其中不乏茶叶书籍。

孙前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是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伟大的博物学家。他曾游历各国,拜访著名的动植物学家,搜集大量动植物标本,其中就包括他收集到最早的茶树标本。”

离开林奈研究会,考察团又来到了欧洲历史最古老的植物园——切尔西植物园。目前,园内共有包括茶树在内的5000多种来自全球的植物。

“1848年著名英国茶叶大盗罗伯特·福钧就在这里任职该园园艺师,从中国回去后任园长一职。本次考察,团员看到园内保留的一些当年他盗取的和茶树有关的实物资料。”孙前说,参观过程仿佛也像是在展品中翻开了历史的篇章。

宣传中国茶

“在交流时,我们也发现英国人在中国茶中有很多认识误区。”孙前说。

例如,国人耳熟能详的神农与茶的传说,在英国,则被当做了确凿的事实来写。不少记载当中写道:公元前2737年,茶是由神农氏发明而来。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推导出公元前2737年的,更不要说了解唐宋元明清的茶历史了。而对中国茶叶的理解,也是乏善可陈。”

为此,交流团承担起了向英国当地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使命。

他们此行带了大量的文化礼物——茶书、书法作品,以及茶叶礼物,包含藏茶、普洱茶、川茶等。“每一份茶礼都很精美,并且附上了详细的中英文的说明单,包含怎么品饮、泡多长时间、茶的产地等。”

连出行册也用心地做了设计,不仅包含团员需知的信息,更对中国茶产地、文化进行了图文的介绍,同样是中英文齐全。

“我们给每一个住的酒店都送了出行册,送小团旗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

在参观英国文学泰斗之一的塞缪尔·约翰逊博士茶室时,那里设置了关于博士的生平展览和他与茶的渊源。这位编撰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辞典《英语大辞典》的博士,十分喜欢喝茶,并为中国茶加赞。“现在那里已经开始接待中国游客,专门开发了中文语音讲解系统。”当交流团为茶室送了几套丛书时,他们非常欢迎,并表示将把这些茶书放在橱窗里,免费给更多读者参观阅览。

“这次茶旅即使我们了解了英国茶文化,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宣传茶文化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利用更多更好的形式,把中国茶带出去。”孙前说。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赴英国考察交流团 茶旅 英国茶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