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医生也得关注病人“心里哪不舒服”

2016年07月06日 08:41 | 作者:李惠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当患者出现在医生面前时,医生第一句话常是:“你哪儿不舒服?”职业习惯会让他将全部注意力放在“病”上,而常常忽略了自己面对的首先是人,之后才是所患的病。我们并非单纯生活在科技世界里,而是在充满人文、情感的环境中,有时科技要为后者让路。因为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动物,所以在治疗、抢救病人的时候,不能硬去套用既定诊疗指南,要充分考虑个体所处的场景和内心需求。

近日我遇到一位83岁高龄的女病人,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哮喘发作。当她在诊室外候诊时,我就听到粗重的哮鸣音。虽然诊桌与门的距离不足3米,她却趔趄着走了进来,我急忙起身,将她扶到椅子上。她将近两日在社区医院看病的诊疗手册交给我,上面附有血常规、胸片、心电图报告,诊断明确。其实在她迈进诊室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就有了清晰的治疗方案——当下主要应抗感染、止喘。

我问:“谁陪您来的?”她摆了摆手。“目前从病情来看,您需要住院治疗。院里床位一直很紧张,但我要为您想想办法……”我刚要站起来,她着急地一把抓住我,粗重的哮鸣音又响起来。

她使劲揪着我说:“不住院!”

“我知道有些患者家居条件较好,再者年纪大了,不愿意贸然住进生疏的环境里,可依您目前的情况应该住院!”我坚持说。

她“砰”地站起来,半天没有喘气声,着实吓了我一跳。待她又深深地喘上一口气后,我提议:“如果不住院,就去急诊留观,这是万不得已的做法。”她依然摇头,那意思分明是哪儿也不去!

眼前这位超级不合作的病人,将我陷入手足无措的窘境。我强压怒火,问:“请您讲讲您希望我怎么做?”

她的眼圈红了,含着泪断断续续地向我讲述了她的情况:老伴患脑血管病后遗症,近年发展成痴呆,只认识自己。儿女都在国外,家里新近又换了阿姨。“我不能住院,在医院也不能停留太长时间,去急诊点滴,没有几个小时是走不了的,我必须回家。老伴没有我在跟前就活不了……请您为我想想办法!”

原来她不仅疾病缠身,还要照顾有残疾的老伴。我必须想办法不让她陷入两难境地。我为她设计了口服激素的冲击疗法方案。每天服用的激素量及有规律的递减过程,均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地写在了诊疗本上,此外还开了广谱抗生素及支气管扩张药。要知道充分尊重患者的要求,这对于缓解患者哮喘发作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天后,这位老人走进诊室时我竟没有发觉,显然她的哮喘发作已基本控制了。她微笑着说:“我已经开始减激素了。”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前提,是医患双方要相互理解,因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已不再单单是生物因素所致的疾病,人们还时刻有意无意地遭受着社会环境带来的困扰、侵害,心里的和谐、安宁被打破,表现出来的是心理问题和脏器功能的紊乱,只有探究、充分尊重患者的内心需求,充分满足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我们才算完成了一次没有遗憾的治疗或抢救。

(作者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教授)

编辑:赵彦

关键词:医生 关注病人 诊疗指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