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专题 专题

让一方水土幸福一方人

甘肃省清水县易地扶贫搬迁故事

2016年07月12日 15:39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距离近了,心就近了

39岁的王小增还没娶媳妇。在樊夏村遇到王小增的时候,他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皮衣。

当记者问“能不能到你家里看看”时,腼腆的王小增点了点头。

脚下是黄土,身后是从黄土坡上滑下来的土坷垃,雨后一脚泥泞。一步步走到王小增的家里时,袭面而来的是一种干枯的绝望。

“荒苔野蔓上篱笆”。不过,用在这里却感受不到一点诗意。院门就是一道篱笆,院内四面透风,荒草没膝。王小增偶尔打点儿零工,其余时候就守着这个院子。餐桌就摆在床铺上,昏暗的堂屋既是起居室又是卧室兼餐厅。

“娃娃被耽搁了。”村支书说。在最适合娶妻的年纪,王小增的父母接连生重病,家徒四壁。这些年,农村娶妻的成本如同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般飙涨,礼金动辄二三十万元。然而王小增的固定收入只有一年三千元的低保。

樊夏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搬走了,王小增选择留下,他还年轻,但没文化、没存款,也没有致富的决心,自感无力,于是成为精准扶贫中社保兜底的那类人群。

对未来有什么想法?王小增低着头没说话。也许,他的父母临终之时也曾为不争气的身子连累儿子而自责、而流泪,但是他们多么希望儿子有获得幸福的那一天!

王小增的正墙上挂着一张财神的画像。这或许是他父母留下来的无言的心声。

通过十年的努力,清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如王小增一样,多年来始终无法完成搬迁的贫困群众成为最后攻坚克难的硬骨头。

脱贫是一场攻坚战,要确保完成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信心贵比黄金。

其实,赵尧村的曹增增也曾有过懈怠。自从有了省里的“亲人”之后,他的人生目标清晰了:要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这个“亲人”就是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张津梁。自打2012年开展“双联行动”以来,张津梁就开始联系清水县秦亭镇的赵尧村、党河村和樊夏村。

双联行动,是为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甘肃省委在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景连祥家房子破旧,张津梁联系住建部门协调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他母亲病危,张津梁得知后,找到县医院专家上门免费诊疗。

“孩子考上大学没有?”“媳妇说下没有?”和村民们熟识不久,张津梁就感受到了农村家庭的两大块“心病”。他回到兰州,还不时打电话到联系户家里询问情况。

张津梁干过农村工作,了解农民的作息规律,他每年至少来清水三次。一次是春节前后,这时很多外出务工的人都回来了,来听听他们一年的收入和来年的家庭规划是什么?

再就是春耕时节和夏麦收后。“张主席带来面粉、化肥等物资,还有慰问金。”秦亭镇党委书记张华伟说。

像曹增增一样自感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致富信心的人,张津梁会坐下来和他们一起探讨、理清的年度和长远规划,并请来专家讲解怎么种植管理果树,怎么理财,怎么做个文明人?

4年多的时间内,张津梁先后协调争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19项,共3046多万元。赵尧村44名党员中,涌现出乡土人才11人,致富带头人10人。

“政协不是职能部门,但是为脱贫付出了很大努力。”王新强动感情地说,这些联系户平时有困难直接给张津梁打电话。每年除夕之前,张津梁总会把亲手写好的春联送来,一并送来的还有他写的很多励志的大字,像给自家亲戚一样自然。

农民和省里领导说掏心窝子的话,直接把电话打到省领导的手机上,这在“双联”以前,是从没有过的。

距离近了,心就近了。

编辑:薛鑫

关键词:甘肃省清水县 易地扶贫搬迁 小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