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赤壁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价值

2016年08月08日 10:29 | 作者:马景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赤壁摩崖石刻书法、篆刻艺术特色

赤壁摩崖石刻之篆刻以切刀碎石刻再现秦汉印之风韵,形式采取对称法,入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较满、较实,布白浑厚平正,字画之间距离较繁密,印之四角充实,黑白虚实有变化。作品里元素既有同一的形状,又有相等的分量,能够使欣赏者产生不倚轻不倚重的良好感觉。

据余正的《浙派篆刻》记载:“浙派篆刻,博采众长,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赤壁摩崖石刻之印章为中国篆刻大为兴盛的清代篆刻作品,而且有浙派风格。

隶书艺术特色。点画粗壮有力,线条给人以张力;结体宽博大气,给人以力感。笔势舒展自然,方劲古拙,蚕头雁尾。起笔蚕头亦有变化,属典型的“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据闫军的《汉隶》记载:“八分书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进而讲究点画和字形的美观,对隶书加以藻饰,使之俯仰遒丽、波磔俊美、分张外拓、整齐端庄,成为既正规又富艺术性的字体。”赤壁摩崖石刻之隶书正有明显的汉代隶书风范。

草书艺术特色。草书“鸾”字,中锋用笔,点画飞动,线条优美,血脉连通,气势磅礴,有提有按,笔路清晰,颇有唐张旭风格。据澹泊编篡的《中国名人志·清朝》及寻霖、龚笃清编著的《湘人著述表》记载:“黄翼升,长于诗,亦工书法。因与曾国藩是同乡,小曾国藩7岁,两人交情深厚,常跟曾国藩习文练字,故诗文、书法很有建树,有不少行草书留世。”另据唐浩明《曾国藩》介绍:“曾国藩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不管是驰骋战场,还是赋闲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对于子女临习碑帖也极其严格,这在他的家书中屡屡可以见到这类记载。”从黄翼升草书中,还可看出其恩师曾国藩的书写风格。

行书艺术特色。赤壁摩崖石刻中张庭偏楷的行书作品,用笔灵动秀美,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笔势流动,意态活泼。据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介绍:“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与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因张庭所书赤壁摩崖石刻题记时,已经辞官,四处游玩,书写时毫无心理负担,纵情发挥,一挥而就,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飘逸、俊秀之美。

楷书艺术特色。赤壁摩崖石刻上最显目的楷书“赤壁”二字,点画圆润,遒劲有力,互相呼应,姿态分明。据傅如明的《明代小楷书法研究》中介绍:“明代楷书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到天顺年代为前期,书法承元之余波;从成化到嘉靖为中期,复古魏晋,取法唐宋,个性风格展露端倪;从嘉靖到崇祯为第三阶段,个性张扬。”

张庭书写之时正是在明代楷书发展中后期,有明显的个性风格:中锋运笔,提按粗细清晰;有圆有折,结字张弛有度;高1.5米、宽1.04米,可谓中国摩崖石刻榜书之最。

赤壁诗文书法作品简述

赤壁之战后1800多年来,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无数文人骚客先后来赤壁凭吊三国英魂,祭拜三国先骨,考察奠定三国的神奇赤壁,先后写下了百余篇经典诗文。米芾、黄庭坚、苏轼、张瑞图、赵孟頫、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等一批书法大家,为了表达对古人智慧的崇拜,挥毫写下了千古书法名帖《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良好的范帖。

赤壁摩崖石刻,虽然只有11处,但书法“篆隶草行楷”五体俱全,各得其妙,创造了摩崖石刻书法数量少而五体全之奇;最大字高1.5米、宽1.04米,创造了摩崖石刻最大书法字体之最;石刻既有字法、笔法,又有章法,而且有郑道昭、钱松等书法大家和篆刻名家的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摩崖石刻书法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字体书写跨度1300多年,是研究晋以后摩崖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文体新局)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赤壁摩崖石刻 书法艺术价值 书法 赤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