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3位“娭毑”讲述进疆往事 为新疆奉献青春永不后悔

2016年08月12日 13:49 | 作者:李杨 | 来源:《新疆日报》
分享到: 

营盘街,因为辛弃疾和左宗棠曾经在此屯兵扎营而得名。1950年至1952年,这里成为长沙城最热闹的去处,因为湖南各地年轻女性纷纷被招收女兵进疆参军的布告吸引而来。郑佩兰就是在那报名参军。

“我报名时家里人都反对,因为1952年我刚满15岁,是家里的‘满妮’(湖南方言,意为小女儿),都舍不得。”郑佩兰说,那时父亲已68岁,母亲也已50多岁,但她“铁了心,非要去”。

为此,母亲把行李藏到邻居家,父亲把她锁在屋,但她还是“逃”了。“我和另外一名同学一起报名,她出被子,我出床单,我俩卷着一床铺盖就走了。”

“在路上走了两个月才到新疆,坐在解放车上,风呼呼地吹,我们就一路唱歌。”郑佩兰说,那时女兵们都把头发盘在帽子里,没有帽子的就用毛巾裹着头,扮成男兵的模样,一有情况,就端起手中的洋伞,虚张声势,躲避土匪袭击。

来到新疆后,郑佩兰被送到当时的新疆公安干部学校,学习维吾尔语,她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培养的第一批维吾尔语翻译人才。随后,又到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公安处工作。

选择来疆,郑佩兰不后悔。“来疆前我没多少文化,只能在家围着锅台转。”她笑着说,“是党培养了我,来到新疆,我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玲玲:“把国家的事看得大大的”

1952年报名参军时,长沙姑娘刘玲玲刚满14岁。从此,潇湘烟雨中那个与荷花、青瓦或臭干子有关的老家渐成记忆,大漠风沙中的地窝子成了她的新家。

“上初中时我在学校文工队慰问过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听了他们的故事后,就一心想参军。”刘玲玲看到招兵告示就坐不住了。尽管当时她已经考上湖南湘雅医院护士班,但立刻决定不上了。为了去参军,她骗母亲“是去湖北参军,三年以后就回家”。

辗转到了乌鲁木齐,上级说要送她们去学习。“当时做了几道数学题,是一元一次方程,嘿,没想到,这就被分配到八一农学院。”

在那里经过两年的学习,刘玲玲被分配到121团当农业技术员。“那时候,我们把国家的事看得大大的,专挑最艰苦的地方去。”刘玲玲选择了距离团部15公里外的一个偏僻连队。

因为掌握棉花技术,刘玲玲被大家称为“棉花姑娘”。一次,她在团部机关开会,吃完晚饭已经傍晚9时多。当时是8月,棉铃虫爆发,为了赶回连队治虫,她摸着黑,走路回去。

“远远地,我看到两点绿光,原来是狼!”刘玲玲站在那里,双腿像是灌了铅迈不动步。

“我当时想,我才18岁,党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不能死啊。”紧要关头,她见一个老乡提着马灯走来,原来是给棉花地浇水的。“我大喊救命啊,老乡发现了我,狼被马灯吓跑了。”

刘玲玲说,湘女不讲条件,不会享受,只比谁工作干得好,“啥也不求,要是领导表扬一句,能乐上一个月。”

干过民政、计划生育、教师,刘玲玲多次改行,但行行都要争第一。她先后获得过兵团先进工作者、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谁让我是个湘妹子嘞。”她笑着,像个孩子。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新疆 湖南女兵 进疆往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