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名人“互撕”,公开辩论不是说相声

2016年09月26日 09:53 | 作者:廖保平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如今一些所谓名人“互撕”不断降低自己参与辩论的道德水准,引得一些粉丝如狂如魔,无异于“祸害”公共生活。

本以为郭德纲和徒弟曹云金的互撕已画上句号了,面对曹云金《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一文的反击,郭德纲经纪人王海曾表示,不想与曹云金你一句我一句对骂。“曹云金他们就是想我们给出回应,然后他们才有继续发声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

不料就在昨日凌晨,过了20天,郭德纲在微博上发长文《天涯犹在,不诉薄凉》回击曹云金。当日下午,曹云金贴出短文《我的涵养在愤怒之前已经用完了!》,再次反击。微博上顿时一片硝烟。

通览郭文和曹文,郭文确实漂亮,文采上把徒弟两篇“作文”都比下去了,很多人都相当佩服,郭德纲应该是很用心写这篇文章的。如果你把文章想象成郭德纲的相声底稿,会觉得这像是相声。

不管是不是命中注定有此一撕,既然是将私人恩怨放在公共空间,任由大家评说,也应该看到,互撕也是一种公开辩论,而公开辩论有公开辩论的规则,不是说相声。

郭德纲先生的“作文”一开头就不把曹云金当成平等的、需要尊重的对象。郭德纲说曹云金没有文化,写不出《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小金是我看着长大的”,“要想拦住你其实也不难,目前来说没有人会因为你而得罪我”。郭文太多人格上的轻蔑,一副高高在上,教训对方的口吻,开口闭口“小金”,一代宗师模样。

虽然不求,郭曹之争是一场君子间的辩论,但如此继续无节操的“互撕”,也只会令公众徒增反感。我们知道,好的辩论需要妙语连珠,但尊重是基本的前提,在公共舆论场中,不尊重对方,蔑视对方人格,使用嘲讽或是人身攻击的语言,不但会被对方抓住把柄,也会令吃瓜群众感觉不舒服。

正常的辩论是摆事实、讲道理。郭文虽然回应了曹文的一些质疑,但总体姿态更像是师父骂徒弟,老子打儿子,高高在上,举起道德大棒抡一遍,没有个精准。相比之下,《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文采确实不如《天涯犹在,不诉薄凉》,但曹文一直都对郭有尊重,虽然文中夹杂着一腔压抑已久而迸发的怨气,打心里还是对郭曾经给予的帮助怀有一种感激。是有一分事实讲一分理,争自己的理,让自己站得住脚,以赢得舆论的支持。

事实上,双方说的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涉及诸多细枝末节,双方都未必记得很清楚完整,各执一词是难免的事。比如郭德纲坚持不承认收过曹云金的学费,而曹云金则拿出了当年的票据为证。这其实说明,在事实不能完全肯定的情况下,不要把话说满了,把事做绝了,留给对方一点空间,也是留给自己一条退路。

郭曹之争,既然放到公共空间来辩论,就应该尊重公共规则,讲文明、讲礼貌,因为,双方就是对等的,没有谁比谁先天地高人一等,提前预订胜利。谁能尊重对方的人格,谁用事实说话,谁就能获得更多吃瓜群众的支持。

名人“互撕”受关注高,容易形成热点,若通过公开争吵能够解决一些行业或社会的积弊,也是好事。不过,如今一些所谓的名人“互撕”屡屡秀下线,不断降低自己参与辩论的道德水准,引得一些粉丝如痴如醉、如狂如魔,则无异于“祸害”公共生活。不管,郭曹师徒是否还会继续互撕下去,也不管,今后是否还有其他所谓的名人继续互撕,上述所言,恰恰都是应该引起警惕的。因为,强迫公众不断地审丑,也是一种恶俗。

□新京报评论员 廖保平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名人“互撕” 郭曹之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