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王远: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代性

2016年10月08日 10:00 | 作者:王远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以及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方面,显得过于滞后与陈旧。这一现状已经在业内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讨论。然而一些高校传统美术实践教育惯性与个体惰性使得对于这一现状的担忧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有的高校美术实践教育改革在传统观念惯性势力下被搁置。

美术实践教育的传统惯性在高校美术实践教育领域由来已久。目前高校美术实践教育还是来自新中国初期向前苏联学习的模式,主要体现在油画、雕塑、版画等西洋美术科目。改革开放后,思想的桎梏虽然被解除,然而苏联影响下的美术实践教育生态已经形成,在系统性上已经很完善,在实际推广应用上也很得心应手。

在中国本土美术科目方面,除了中国画被认为是具有人文自主性外,其他大多被划为传统手工艺类。中国画由于传统基础较好,文化根基稳固,系统性也自成一体。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产生过中国画的革新思潮,但是,从近几十年的发展状况来看,步伐依旧艰难。

西洋美术与本土美术在科目种类上,显然是前者更占有优势。但是,发展现状和境遇几乎相当。传统的习惯在中西各个美术科目类中都占有主导力量,这也与人们认知习惯、培养单位的目标、从事美术教育者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关联。可见,传统的惯性力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方向。

美术实践教育中还存在个体惰性,具备开拓性又有敬业精神的美术实践教育工作者是少之甚少。我们见到更多的只是在言论上、情绪上显示出很拓展的姿态,实际做的依然是老套路。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选择的还是传统方式,毕竟传统美术实践教育模式既方便又安全。美术实践教育的滞后不排除个体美术工作者的惰性作用,这也反映在其个人创作的作品中。或许,从个人角度而言,原先习惯的传统已融入血液,因此对于时代的反映也显得泰然、木讷。个体的惰性一方面源于惯性作用,这种惯性作用也变成适应性;另一方面,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个体的教学行为很自觉地会按部就班,毫不考虑时代的变化,最后的结果也只能转化为师傅带徒弟、千人一面,或者修身养性、自得其乐。

艺术发展离不开实践探索,美术也是通过创作作品引发教育教学与方法的思考。如果是一种被改造过的思想与实践并具有广泛统一性的推行且能保持几十年不变,这当然是一种灾难。传统经典需要保护也无可厚非,得到传承或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将传统经典作为广泛而唯一的艺术实践教育的话,那就过于片面和迂腐。忽略时代的发展,未来一定是黑暗的。当代美术的意义未必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然而,这也显示了美术实践教育的时代化价值。

当代与传统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理解事物的思想方法上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结果往往容易千人一面;而当代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的个性与有效引导,结果会产生不同学生的艺术多样化发展。

从传统到当代的美术创作与美术实践教学,笔者都经历过二者的实践与理论。相比较而言,前者可以说以重技术为主,方法规范、成熟、单一,无需过多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后者需要技术与学术、方法与思想兼得,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而变化,难度在于从教者的视野与综合能力的多元化。

不管是当代美术创作,还是当代美术实践教育,保守与开放在今天都是处在一个比较自由的选择状态。虽然说有相关的创作案例与统一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但是教师创作与教学方法还是有充分空间。如果说桎梏,那都是个人主观形成的,现实并没有。

从整个社会来看,具备美术素养的人还是太少,美术仍然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当然,其中也有从业者自身不思进取的原因。高校的美术实践教育也许是提供学生在人生发展道路上最后一次去获得美术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机会,这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尤为重要。时代需要当代人的作为,美术创作与美术实践教学中同样需要有当代化的作用。如此,我们或许能把时间与历史联系起来,体现生命与时代的意义。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博导 王远)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远 高校美术 实践教育 当代性 人才培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