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刘巽达:先谙熟套路,再超越套路

——五谈破解编剧难问题

2016年10月11日 09:28 | 作者:刘巽达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当前,影视界的常见景观是:一边厢民间写手比比皆是,一边厢导演和制片人到处寻觅好剧本。面对跟风和一窝蜂现状,对原创力的渴求越发强烈。编剧难和“剧本荒”不是新病症,而是久病难医的老毛病。这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比如一些国家剧团“不养编剧走市场”,结果大家都在“市场”里转,却没有原创的源头。也有创作者个体的原因,思想禁锢和原创力不足。对此,不同领域的专家会开出不同药方,而在笔者看来,影视剧产业属性明显,关乎国家的支柱产业,所以不妨先从熟悉套路做起。

且不说好莱坞制作,即便是新崛起的韩国影视剧,产业化程度也很高。当我们说一国的影视剧成熟与否,多半是说它的产业化水准。就内容而言,就是看其套路是否运作得炉火纯青。用内行的眼光看,无论故事情节如何惊心动魄、千回百转,无论哲理情怀如何发人深省、催人泪下,大抵说来,都是可以预料的。诚如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他们著名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所说,“所有的细节,是早就被制定好了的陈词滥调,可用来安插在任意地方”。

对于套路,我们先不要忙于批评。套路之谓,其实是创作和创新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符合艺术规律和心理规律。倘若一国的文化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先从老老实实的套路做起,不失为一条捷径。影视剧的基本形态是类型化的,不要一说到类型化,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排斥,其实它们的天地非常广阔,不同类型的影视剧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样本。即使你能推论出情节和结局,但声光电和演员表演的感染力加在一起,你依然愿意沉浸于“想象得到的一切”。何况,还有很多“例外的惊喜”。所以笔者很赞同一位影评家的看法:“中国电影先把套路坐稳了,再出发也不迟”。

当然,也不能对套路寄予过高的期望,它可能会满足养眼之需,但很难满足养心之求。对于养眼而言,只要用力到位,并没有什么无法逾越的差距。包括一些国产大片,对数码的运用也已纯熟。但合格是一回事,优秀是另一回事,咱们的聪明才智目前表现在“开始玩转套路”的层次,可是要论“巨大的冲击和惊喜”,尚有很大距离,称得上优秀的电影暂付阙如。

《启蒙辩证法》一书着重强调的是精神文化,通过对工业文化、大众文化的批判,作者极力反对技术所带来的没有真正内容、片面同一的文化生产——它使人把文化当作一种消费品,并在消费中泯灭个体的独特性,使大众心灵变成简单、划一,这是对人类精神多样化契机的扼杀。所以,对套路的肯定不能过度,一旦那些同质化作品被过誉了,千人奔向“技术派”,就更少有“思想派”的探索空间了。眼下对韩国电影铺天盖地的美誉,客观上会放大套路的功效,对此,我们仍有必要警醒。

我们一方面要熟谙影视剧的消费属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记其文化属性。烂片泛滥,恰是“消费至上”所致。真正的经典或者将成为经典的影视作品,必定是深刻打动人心的,除了技术要素,最要紧的是思想要素和感情要素。虽然思想和感情也会有套路的成分,但套路背后一定有其独特的东西,它既关乎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水平,也关乎其价值观的投射。所以对“一剧之本”的渴求,既是对艺术功力的考量,也是对人格思想的考量,正应了一句箴言——“功夫在诗外”。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刘巽达 影视界 套路 编剧 剧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