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中国游客的“素质”提高了吗?

2016年10月12日 08:47 | 作者:常江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文化交流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为了“有素质”而压抑自身完全正当的文化习惯,似乎也没有太大必要。

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都会迎来中国人出国旅游的高峰,不过今年的长假出境游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那就是关于中国游客在海外的“素质”问题的负面新闻比往年大大减少。这似乎是一个挺值得高兴的趋势。

为了印证我的想法,我分别与身在纽约、巴黎和日内瓦的外国朋友联系了一下,询问他们如何看待十一期间涌入欧洲的中国游客的言行举止。我得到的答案大抵是:以往那些“叽叽喳喳”的旅行团似乎少了很多,而年轻父母带小孩的“家庭游”多了不少,这些人通常举止较为温和,也十分注意在公共场合的形象。日内瓦的瑞士朋友甚至跟我说,她觉得中国游客“太拘谨”了,在很多地方都小心翼翼的,而且如果自己的小孩比较吵闹的话,会当街训斥他们,看上去也觉得“怪怪的”。

事实上,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低素质”的行为,本来就不过是文化差异使然。比如,在火车上脱鞋,在中国高铁上显然是要令人皱眉的,可在欧洲这绝对不是问题,甚至在图书馆中脱掉鞋子也很常见。在建筑墙上写字的现象,也要因事而异,在卢浮宫的墙壁上写字当然是很糟糕的,但欧洲有些几百年历史的老教堂甚至欢迎游人在墙壁上写字。而这几年媒体报道和网络舆论对中国游客在国外“素质”问题的尖锐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让游客有了更多的自觉和警醒。

中国游客更加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一方面,在公共场合举止文明是对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多些自我克制也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解和矛盾。但面对这样的“改进”,似乎我们又很难真正地快乐起来:遵守当地的法律和文化风俗、约束自身不大好的行为习惯,这当然是文明的体现;但有时候会不会又有一些矫枉过正了呢?

这些年在世界各地,我见到了来自很多国家的游客,这些游客(尤其是欧美游客)似乎也并未表现出比中国游客更高的“素质”,有一些国家的游客十分吵闹,有一些国家的游客则十分粗鲁,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上的。例如,说句不那么“政治正确”的话:北欧人总是因少言寡语而显得对服务人员粗鲁,南欧人则往往因天性热情而在公共场所高声讲话。在很多情况下,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将一切不那么妥帖的行为上升到“素质”的层面加以挞伐。

所以说,今年黄金周中国赴海外游客的负面新闻少,既值得高兴,也值得深思。文化之间的交流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为了“有素质”而压抑自身完全正当的文化习惯,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毕竟,众声喧哗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声音未必始终是真理。

□常江(文化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中国游客 素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