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库布其治理沙漠6千多平方公里 10万农牧民致富

2016年10月25日 19:16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搬 迁

“咱家正在变成一块宝地”

10月15日,杭锦旗亿利东方学校体育场彩旗飘扬,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第四届库布其沙漠劳动者运动会:农牧民在挑担子、打葵花、负重竞走等具有劳动竞技特色的比赛中,像运动员一样较劲,呐喊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很难想象,这些在赛场内外纵情欢笑的农牧民,曾一度被流沙逼得无家可归。

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67岁的老支书陈宁布向记者回忆,当时由于沙丘移动,逼近村上好多户人家的门口。西北风吹起,打开门,流沙就进家了。农牧民土房的窗子上有三孔玻璃,玻璃上方糊着麻纸,纸窗户很容易破,沙子就直接溜进了炕上。

“与其说是游牧民族,不如说是游沙民族。”陈宁布自嘲。好不容易找到一片小绿洲,乡亲们抢着把羊赶过去。绿洲越啃越少,养羊也走进了死胡同。

“有没有想过搬走?”

“咱一没文化二没技术,更别说搬家三年穷,还有四个孩子要负担,出去了又能怎么办?”

正当陈宁布一筹莫展时,亿利集团进驻道图嘎查,流转土地,绿化沙漠。树长沙降,家门前的大沙丘也被铲车推平。起初,农牧民并不理解,担心自家土地被占用,会吃亏。身为村里的带头人,陈宁布知道要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在农牧民门前种一棵树、立一根电线杆,都要做思想工作。“荒沙地在咱手里一文不值,经过企业的科学修复,就变得有价值了。树种到你家,路修到你家,受益的还是咱自己。”在老支书的劝说下,农牧民对政府和企业的治沙扶贫,经历了从最初的抵触、观望,再到合作、信任。

如今,陈宁布和老伴住上了127平方米的白瓷砖贴面的大房子,三室一厅一卫一厨,宽敞明亮,装修精致。房子是去年修建的,花了17万元,其中政府提供了2万元的“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补助”。

大学毕业后在鄂尔多斯市区工作的孩子一再邀请二老进城生活,可陈宁布说:“我不去,咱家正在变成一块宝地。”

不见兔子不撒鹰,是农牧民在利益面前的普遍心理。2006年,亿利集团在沙漠腹地七星湖开发旅游景区的同时,为36户需要安置的农牧民统一建造了牧民新村,没想到乡亲们起初心存疑惑,只有高娃一家搬了进去。

2007年,高娃在新村开了第一家牧民旅游饭店。有流转沙地的20万元收入垫底,她在后院搭起了餐饮蒙古包。鄂尔多斯手把肉本就名声在外,加上高娃的手艺颇具特色,吃过的顾客赞不绝口,回头客多,开张第一年就挣了12万元。

高娃和丈夫朝格图都有音乐天赋,两人是七星湖民间文艺队的成员,朝格图还是队长。文艺队在节假日集中演出是免费尽义务,如果做婚庆礼仪之类的服务就收费。库布其的旅游餐饮,每年5月开始走热,到10月进入淡季。余下的时间里,高娃和丈夫也做礼仪服务,这一项的年收入上万元。

眼瞅高娃一家挣上了钱,跟着做的农牧民也就一年年多了起来。随着七星湖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看准商机的农牧民纷纷出手,为游客提供骑马、骑骆驼和驾摩托、驾车沙漠探险等服务,户均年收入12万元。

“沙漠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一些大学毕业的农牧民子女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返乡创业就业。”牧民巴布说。

发展旅游能挣钱,治沙、种树、跑运输、到企业务工也能脱贫。七星湖的农牧民很快有了5种身份:一是股东。他们把闲置的3万多亩沙地转租或入股亿利,收入1000多万元;二是生态修复工人。为企业植树、种草、种药材,每月收入4000多元;三是旅游业主。依托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牧民新村开办了16家农家乐、4家特色超市,3户牧民为大漠游客牵马、拉骆驼,5户联合搞起了沙漠越野车服务;四是新型农牧民。他们在亿利建设的36个蔬菜大棚中种植西红柿等有机蔬果,在标准化棚圈中养起了1700头牛羊,为景区提供肉、蛋、禽、奶等绿色有机食品;五是生态产业工人。亿利为他们组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将其吸纳到企业的沙漠新材料、健康药业、现代农牧业等产业中,目前已有17人成为企业员工,人均年收入5万元。

有了七星湖的成功样本,亿利集团还将投资5000万元建设杭锦淖尔生态扶贫新村,计划安置农牧民197户,其中贫困户32户,帮助他们通过发展沙漠旅游、特色种养殖等产业来增加收入。

编辑:梁霄

关键词:沙漠 农牧民 库布其 亿利资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