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逐梦同步小康 迈向新的长征——写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建85周年之际

2016年11月06日 17:35 | 作者:余孝忠、李兴文、王宇、高皓亮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南昌11月6日电(记者余孝忠、李兴文、王宇、高皓亮)摆脱贫穷落后,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

85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仅十年之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全国性红色政权的诞生如一记惊雷,开天辟地。

苏区人民开始了当家做主的新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

然而,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等被迫战略转移。新中国成立后,饱受战争创伤的赣南老区人民脱贫的步履依然蹒跚。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赣南老区面临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

共和国不会忘记。2012年6月,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红色故土吹响了圆梦小康的新号角,原中央苏区踏上了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这是一如既往的初心——协力同创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沿着石阶,华从祁一级一级攀上村后的蛤蟆岭,在一棵标着“华钦材”的松树前点燃香纸,跪拜祭奠。“当年父亲跟着共产党走了,为的是有一天我们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老人的眼里充满怀念。

80多年前,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26岁的华钦材和村里的16位华氏兄弟参加革命。出发前他们相约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的17棵松树,只是赣南红色传奇的一个缩影。赣南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有悲壮的故事。

85年前,一群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用他们的热血和信念,开始了建立人民政权的伟大探索和尝试,秉承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的朴素初心,打土豪分田地,唤起了工农千百万。人民当家做主,进行土地革命,发展经济建设……当时,赣南这片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迅速迎来苏维埃政权的鼎盛时期。

由于国民党军事上的疯狂“围剿”,经济上的严密封锁以及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苏区形势危急。

瑞金沦陷、苏区沦陷,为创建、保卫中央苏区和苏维埃政权的赣南人民,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加上地理、自然因素制约,赣南这片红色故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据统计,2011年,赣州市人均生产总值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1%,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8%。这里有贫困人口215万余人,占全市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全市逾四成农户住着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7万多户山区群众不通电。

赣南人民的穷,是党和政府的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号令一经发出,立即付诸行动。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翻开《若干意见》,45条236个支持事项中,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从《若干意见》的出台,可以看出,党中央决心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彻底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胡日旺说,从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到今天改造农房、改造电网,共产党初心不改,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是一诺千金的答卷——携手同圆脱贫致富的小康梦

“山下的太阳比山上的值钱!”在于都县罗坳镇移民搬迁安置点古嶂新村,统一规划的新房楼顶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格外耀眼,60多岁的陈佛生不禁感慨,在深山里住了大半辈子,也穷了大半辈子,自打从山里搬出后,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

搬出大山斩穷根。在赣南大地,这样的“搬天换地”仍在继续。

赣南的脱贫是江西的工作重点。截至2011年底,赣州有贫困人口215万余人,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一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那是不完整的。”近年来,革命老区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赣南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

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同心携手,砥砺前行,赣南汇聚起向贫困宣战的强大力量。

80多年前,老区人民为支持革命,把一批批年轻人送上战场。今天,为促进中央政策更快更好落地,国家39个部委的年轻干部来到赣南对口帮扶,每批为期两年,今年第一批期满,第二批接力,这一约定直到2020年。

截至目前,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苏区的政策文件达125个。

为了赣南的发展,江西不遗余力。

“对赣州的政策项目‘只做加法,不做减法’。”4年来,江西省级层面出台支持赣南苏区的意见或方案达40个,今年江西倾斜支持赣州市地方政府债券额度120多亿元。

立下军令状,打响攻坚战。

赣州市2482个市、县机关单位挂点帮扶932个贫困村,6万多名干部与30.82万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不脱贫就不脱钩。

精准扶贫点燃了赣南百姓多年的脱贫梦想。

“现在政府扶贫力度大,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干,今年养的3000多只三黄鸡已经出笼,我打算明年养一万只。”谈起养鸡,寻乌县留车镇飞龙村村民刘国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刘国峰与贫困的不懈较量,是赣南老区人民坚定信念、苦干实干的生动写照,这样的劲头在赣州随处可见。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4年来,共产党人在赣南写下了脱贫攻坚一诺千金的时代答卷:

赣州贫困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贫困发生率由29.9%下降至9.3%;10.4万人搬出了深山库区,全市近300万名农民告别土坯房,29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4年来,老区干部群众奋发图强、苦干实干,赣南大地激荡着脱贫攻坚的时代强音,赣南有信心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

这是一往无前的征程——齐心同绘振兴发展的新画卷

经过7年技术攻关,如今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是国际竞争对手的两倍,技术水准跻身世界动力锂电行业前列。

争创一流,敢为天下先,这样的拼劲闯劲,在赣州随处可见。

“赣南苏区本身就是在旧制度上产生的新事物,具有创新的底蕴;今天的赣南,传承着这种敢为人先的担当。”赣州市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凌步机说。

位于赣州市南康区的赣州港是全国首个内陆口岸国检监管试验区,如今南康的家具借助赣州港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但就在2014年,这里还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山丘,当时南康的家具产业正遭受从沿海进口木材成本高企的阵痛。

可不可以建一个内陆口岸直接从国外进口木材?

“一开始我们也有畏难心理,但为了南康几十万家具从业人员的未来,我们决定闯一闯!”南康区副区长钟定岩说。

2014年10月动工,3个月后直通运营,项目创下了“赣南速度”。有了监管区,每立方米木材进口综合成本可减少900元。

南康的“无中生有”,是赣南“敢想敢干”的缩影。如今,赣南大地振兴发展的步伐铿锵:

——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被列入全国首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创新启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打造百个旅游扶贫重点镇……如今,赣州市正着力推进68项省级以上层面批复的试点事项,示范效应逐渐显现;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振兴发展增强内生动力。依托稀土、钨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中国稀金谷”;紧贴国家产业导向,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城……赣州市获得8个国家层面批复的重大产业平台,是江西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产业平台较多的设区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振兴发展提升支撑力。县县通高速、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昌赣铁路客专建设加快推进……今年全市安排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8个,总投资超千亿元。

曾经关山重重的赣南正变成通途,赣州经济发展也驶上了“快车道”:

2015年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6%,增速居全省第二;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逆势上扬,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12%。

“一些指标从‘后进’变成‘领跑’,加速发展的赣南正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强劲板块,对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有着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麻智辉说。

书声琅琅。伴着清晨初升的太阳,兴国县平川中学高二八班的学生鄢鑫和同学们迎来新一天的学习,他的曾祖父参加红军壮烈牺牲。

“作为红土地的传人,我们会传承苏区精神,学好本领,今后为家乡振兴发展贡献力量。”鄢鑫说。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赣南这片红色故土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入赣南人的血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85年沧桑巨变,85年风雨同舟。赣南,这片英雄的红土地,又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开启新的征程。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逐梦 小康 新长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创建85周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