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大国企转型之困:“家”与“厂”共命运

2016年11月08日 22:45 | 来源:央视新闻
分享到: 

鞍钢:16万附企职工之“难”

记者在鞍钢集团采访时,经常听到一个词汇:“大集体”,这个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听不到的词儿,在东北依然盛行。大集体,指的就是集体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东北国企为安置职工子女,都积极创建厂办集体企业:包括依附于主厂业务的附件厂、医疗所、幼儿园、车队甚至美容院理发室等等。

当时,创办这些大集体企业,是为了安顿国企职工和家属,时过境迁,这些大集体企业的日子又怎么样呢?

鞍钢附属企业公司,距离鞍钢集团只有不到两公里,它管理着鞍钢集团全部附属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为鞍钢生产加工配套产品。在公司门口记者看到,门牌上有些字迹已经脱落,院内杂草丛生、路面凹凸不平,一些办公室窗户上的玻璃早已破碎。负责人刘亚楠告诉记者,这座院子有四十多年历史了,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修缮。

鞍钢附属企业公司党委副书记 刘亚楠:哪里有钱改善办公环境啊,正常的开支能困难,还顾得上改善这些次要的东西啊,想都没想过。

据了解,鞍钢集团共有501家集体企业,员工总数为16万人,其中退休人员8.5万人,在册职工7.5万人,在册的职工中,共有2万人在岗。而困难职工人数超过6000人,仅企业多年来拖欠的职工取暖补贴都有10亿元。在501户集体企业中,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数量达到210户,占比为42%。

记者来到鞍钢一家附属企业无缝实业发展公司,公司四个车间只有一个在生产,全厂2000多人只有30多人有活可干。厂区的一片菜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片约有半亩的地种着黄瓜、豆角、大葱等蔬菜,原来这是职工在收入急剧减少的背景下,为了节省生活开支自己种的。

鞍钢附企无缝实业发展公司党委书记 孙维强:你看最高的工资是2500多元,就是最核心的技术人员的,也只是少数几个人,其余的都是1000元左右,最低的只有900元。

在另外一家完全停产的集体企业,记者看到原本1000多人的工厂,如今只有一位企业负责人独自留守。企业原本宽敞明亮的厂房,因为多年来没有生产,一些设备早已束之高搁。厂里唯一的收入,来源于院子里的这片空地。

编辑:梁霄

关键词:鞍钢 东北 记者 企业 包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