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孙锐:区域差异考验人才工作精细化水平

2016年11月22日 10:58 | 作者:孙锐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当前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过程近半,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要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使各地区所处的人才工作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有所不同。

笔者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各地方调查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地方人才工作存在三种模式,即城市化进程的人才工作模式、工业化进程的人才工作模式和创新经济发展的人才工作模式。如何因地制宜地增强人才工作的精细化水平,是考验各地各级人才工作者的现实课题。

1、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才工作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的实施主要集中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些不发达地方。这些地区工业化支撑少,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和基础建设,依靠农牧业、大众商贸或旅游业带动支撑。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地区尚未形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意识和理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后进地区往往存在“人才鸿沟”,体现于六个不同层面,即:观念鸿沟、教育鸿沟、政策鸿沟、市场鸿沟、创新鸿沟和创业鸿沟上。处于城市化或城镇化进程的区域人才工作,首先要解决“人才有没有”的问题,其工作着力点是围绕“人才流入区”建设,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大人才合作力度,强化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实用适用人才开发,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研究、学习和更新,努力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树立“大人才”和“一盘棋”观念;广泛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切实形成党管人才的有力工作格局。

2、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才工作模式

这一工作模式的实施以我国一些具有产业基础的工业城市和东中西部一些较发达城市为代表,如东营、聊城、长春等地。这些城市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链、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或正在形成特色人才集聚。

处于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地区人才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高端人才有效集聚和发挥作用”的问题,其工作内涵是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在推动各类人才投入创新创业上下功夫。

其工作重点是打造人才小高地、产业人才聚集地和创新创业基地;重点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多种产业技术联盟;重视错位引才和团队化引才,不断提高市场人才资源配置能力,切实提高人才使用效能,有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一二三产业中的转移、转让、转化;大力支持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使企业成为吸纳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价值的重要载体。

3、 创新经济发展中的人才工作模式

处于这一工作模式的区域,迈入了绿色、智慧型产业发展新阶段,典型的地方如北京、深圳、无锡、宁波等。创新型经济产业发展目标在于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占据世界领先位置。

创新经济中的人才工作着眼点,首先在于推动原始创新和高科技创业,不断吸引、集聚国际化优秀人才,持续增强创新发展的强大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建立起在国际人才竞争、智力竞争、创新创业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的人才工作,其关键是要打造以高科技企业为核心,大学与科研机构、风险资本、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库、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市场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体系,这需要形成一个智力驱动的创新内生动力系统,从而达到一种人才、产业、社会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包容性均衡。

思考

当前在全国层面上,人才工作的以上三种模式并行存在,不同地区可能处于其中一个阶段或者由一个阶段跨入另一阶段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采取与之匹配的人才开发和管理对策,使人才工作与产业对接,与项目对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需求对接,发挥人才工作的协同效应,增强人才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才能走出一条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升级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正向循环”区域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孙锐 区域差异 考验人才 工作精细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