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以交流开启“理解之路”

2016年11月24日 14:58 | 作者:侯露露 颜欢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正值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智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首届中拉媒体领袖峰会在圣地亚哥开幕,这是中拉媒体交往史上的一次创举,也是一大盛事。

MAIN201611240909000260784248604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女士

正值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智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首届中拉媒体领袖峰会在圣地亚哥开幕,这是中拉媒体交往史上的一次创举,也是一大盛事。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女士出席中拉媒体领袖峰会,作了题为《以交流合作拓宽相互理解之路》的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什么力量,促动我们跨越浩瀚太平洋阻隔?

今天,我们同享南半球的夏日阳光,相聚在以“媒体携手助力中拉务实合作”为主题的中拉媒体领袖峰会,畅叙友谊,分享观点,思虑未来。我们在此碰撞出思想火花,播下友谊火种,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

智利被称为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度。一路辗转,我和中方同事们一共花费了将近30个小时。漫漫旅途中,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足以促动中国和拉美跨越浩瀚太平洋阻隔,选择携手前行、共创未来?我感到,答案就在于我们有相似的理想追求、有强烈的交流愿望,印证了习近平主席经常引用的那句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MAIN201611240909000580960802308

图片说明: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远隔重洋,但大洋早已不再是屏障,而是联系中国人民和拉丁美洲人民的纽带和桥梁。

从文学到媒体,中拉交流需要多重载体

从30年前大学时代起,我就是拉美文学爱好者。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晰记得同拉美文学初次谋面时的震撼。马尔克斯以瑰丽的想象构建马孔多小镇,胡安·鲁尔福描绘出充满神秘气息的佩德罗?巴拉莫,博尔赫斯身为“作家的作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世界,聂鲁达在诗篇中抒发饱满情感……这一切,都使我对近距离体味古老而又充满热情的拉美文明心怀向往。

文学让个体与个体之间心灵相通,而二战后世界历史的演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转变,则让中拉双方在发展道路选择、国家发展振兴等更为宏大的领域选择了携手并行。过去几十年间,对于来自西方世界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干扰,我们都有着相似的感受。毋庸讳言,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还远远没有实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中拉追求各自发展梦想,迫切需要相互支持,走好适合自己的前行道路。

从买卖到伙伴,助力中拉关系的“三级跳”

今天,中拉合作的硕果已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观察家判断,中拉关系正经历从买卖关系、投资关系到发展伙伴关系的“三级跳”。面对中拉合作不断增强的势头,我们需要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人文联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双方人民心中培育更多对彼此的认知和理解。这正是媒体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我所供职的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作为一家有着近70年历史的媒体集团,人民日报不但拥有一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而且还拥有杂志、网站、电视、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客户端等10多种载体。人民网2012年成功上市,市值超过纽约时报;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自主下载量超过1.48亿。人民日报社作为中国最大的全媒体集团之一,在国内用户数超过3.5亿,接近中国总人口的1/4。我深深感到,身处一个媒体时代、传播时代,信息的流动、媒体的话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能影响到国家的关系和公众的福祉。

MAIN201611240911000012507518538

图片说明:圣地亚哥是智利首都和最大城市。这是11月17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拍摄的拉莫内达广场。 新华社发(豪尔赫·比列加斯摄)

补人才赤字,会语言也要建平台

为了深化中拉媒体交流,我建议着眼以下几方面合作:

第一,建立交流机制,填补中拉媒体合作的人才赤字。从现状来看,制约中国与拉美媒体交流合作的最主要问题是语言问题。中国媒体“生产”的西语和葡语新闻不多,而且多为翻译内容,了解拉美国家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人才也相对缺乏。拉美国家情况相仿,懂中文的新闻从业人员很少,了解中国的记者和编辑则更为缺乏。

在中国生活了12年的秘鲁学者帕特里夏?卡斯特罗曾指出:“认识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来这里看看。让外国人倾听中国的声音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交流了,就开启了新的相互理解之路。”着眼于加强相互了解,人民日报或者其他中方媒体可考虑派送一些已掌握西语、葡语的新闻工作者去拉美媒体交流学习。对于拉美媒体而言,除了派编辑记者赴中国考察交流之外,也可以利用当地的孔子学院来加强对中国的了解。

我们还可以利用环球时报业已搭建的翻译众包平台,让更多熟悉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中文的人才为双方媒体、企业、政府机构提供翻译服务,帮助中拉双方克服语言障碍,架起语言和思想交流的桥梁。希望这样的平台能够越来越多,能够让我们期望读懂对方的视线不再相互错过。

牵手智库,机制来往还要延伸

第二,牵手对方智库,促成深层次认知与理解。人民日报拉美中心分社与巴西最大的智库瓦加斯基金会就建立了固定联系,形成了就中巴合作问题与相关学者及时交流沟通的机制。本报还邀请了瓦加斯基金会的学者到北京参加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去年,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先生访问阿根廷和巴西,与两地的媒体进行了交流,并在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发表演讲,向巴西学者和媒体代表介绍中国经济新常态并回答了问题。类似形式的交流活动未来还应当继续。事实上,我们可以,也有必要将这样的交流机制扩展到其他拉美国家,并延伸到中国的拉美研究机构。人民日报社愿意搭建平台,为加深彼此的理解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内容合作,体验过的都说好

第三,拓展内容合作,让双方受众获得更丰富的新闻产品。目前,中国媒体对拉美国家的新闻报道仍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西方媒体“中介”而来。类似的情况在拉美同样存在。目前,拉美地区只有5家媒体8名记者派驻中国。此外,尽管中国媒体近年来纷纷在拉美这片热土上拓展报道力量,但拉美媒体关注或者采用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还不是很多,用的更多的还是美联社、埃菲社的内容。

我想告诉各位同行,人民日报社是中国最大的全媒体集团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新闻内容生产集团。我们一直在努力实践外媒定制推送服务,针对各国受众的不同需求主动为各国媒体推送有关中国的新闻内容,已引起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媒体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效果。我们非常欢迎更多拉美媒体能够体验我们这项服务,并提出意见建议。此外,欢迎各位关注人民网的西语和葡语频道,这两个频道每天发布大量中国新闻,可以考虑与拉美的主要报纸的网站建立新闻交换机制。同时,我们也愿意积极考虑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上呈现拉美同行的精彩报道,通过内容合作的方式,让中国和拉美受众更真切地感知、了解对方。

各位同行:

中国有句古话:“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让中拉两国人民心心相印,是我们双方媒体人的时代使命。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首次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前夕提出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而今,习近平主席再次来到拉美,阐述携手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中拉双方人民奋斗在古老文明积淀的沃土上,勇于追梦、共同圆梦,如此意义非凡的现实行动,正是我们理当全力讲述的生动故事。期望同各位同行一起不懈努力,让中拉携手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拉美中心分社记者侯露露、颜欢)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媒体 中国 拉美 中拉关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