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两岸诗人高雄共论“新诗百年”

2016年12月18日 17:49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高雄12月18日电(记者赵博 付敏)“新诗经历百年发展,建立起一整套从说到看、到读的完整体系,非常适合中国人的现代思维和现代言说,已然出落成具有创造力的独立文学品种。”厦门城市学院人文与艺术系教授陈仲义的一席话,拉开了“两岸诗歌高端论坛”的序幕。

此次论坛由人间文教基金会、台湾文学艺术交流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等联合主办。18日上午,两岸近50位诗人及文学评论家相聚高雄佛光山,共论“新诗百年”的传承与创新。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被公认为新诗在中国的发端。陈仲义表示,与文言文诗相比,新诗完成了一个转型和一个回归。在100年前来讲,它断然将古典、精致、熟透的文言诗语转换为现代言说,符合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他同时指出,新诗发展至今,经典之作仍然不多。大量作品诗意散漫,诗质杂芜,新诗语言缺乏出神入化之境,新诗书写缺乏可操作性系统。

“新诗百年,呈现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材、主题具有极大丰富性;第二,语言形式和技巧风格的探索达到饱和状态;第三,多元复古的地域格局已然形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说。

他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现代汉语诗人应充分弘扬本土经验,彰显汉诗写作力量和中国诗人的文化身份;应自觉拓展全新的美学领域,比如城市诗、海洋诗等,拓展丰富的表现力;更应在人格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层面上有所加强,摒除“虚妄的大师情节”,真正做到人文情怀、敬畏心态、谦卑精神、哲学修养的有机合一。

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蔡振念介绍了新诗在台湾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诗社和报纸副刊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前台湾文学馆副馆长雨弦结合创作“生死诗”的经验,与两岸同行分享如何通过诗歌写作反思生命的自在和超越。

与会者还谈到互联网时代的诗歌创作。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乐冰认为,互联网很好地聚合了诗歌爱好者,有助于诗歌的灵感迸发和便捷传播。“借助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人们在地铁、公交车上就能读诗,消除工作生活的疲惫。这就决定了互联网时代的诗歌创作,要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反映人们的心声。”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则指出,网络上没有“红绿灯”,一些坏诗也能迅速得到扩散,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不能因为时代变迁而丢掉诗歌的本质。每个诗人都要有写好诗的追求,努力向‘李杜诗’具有的永恒之美靠拢。”

“两岸诗歌高端论坛”是“2016两岸诗会”的组成部分。当天下午,主办方还举办了“两岸诗会桂冠诗人颁奖礼暨新年音乐诗会”。星云大师以其“直达心灵、开悟大众”的现代禅诗创作和对两岸诗歌和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荣获本年度两岸诗会桂冠诗人特别奖。颁奖礼上,老少演员朗诵了《橘颂》、《将进酒》、《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20余首经典诗歌,吸引千余名僧俗观众倾听。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两岸 高雄 新诗百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