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武维华:一直亲近土地

2016年12月21日 09:3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回国后,武维华回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做事儿”的渴望先是遭遇了条件的落差。还是7年前的那个讲师职称,没有启动经费,没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老校长石元春院士询问有什么困难,“我自己努力想办法解决!”他向其他老师借了3万元科研经费,与其他老师挤在一间办公室,开始了艰辛的科研工作。

是继续博士后期间的研究,还是根据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需求从头做起?前者轻车熟路,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出成果;而后者是一条更为艰难和未知的道路。但他选择了后者。

“人的一生太短暂,要想做好很多事实在不易。我只能在植物生理这个领域做点事,哪怕只能做好一两件事,也就心满意足了。”

“做一两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不仅要能吃苦,还要耐得住寂寞”,武维华说,“基础研究只是一个探索阶段。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应用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实验、实验、再实验、再验证,一项实验要走过五年、十年,也许一辈子才能得出结果来。”

在寂静无声、广阔无边的科学田野上默默行进,武维华似乎成了“山中无甲子,寒岁不知年”的隐士。“回国后的十几年间,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凌晨一点前后才离开实验室和办公室。”很多个春节,武维华也是在实验室度过。“大年初一,就歇一天吧。”家人对武维华的劝说根本起不了作用,“人要过年,实验室的苗子可不过年,它该长还要长,并不是大年初一就不长喽。”

新年依旧忙碌,更别说日常的周末、节假日。“不能休息,工作的头绪很多,每天都有不少事做。真的是习惯了,有一天不研究,反而浑身不舒服。”

从1996年开始,武维华带领数名研究生,开始了一项颇有挑战性的工作。

植物生长需要钾、磷元素,但我国钾、磷资源匮乏。武维华认为改良植物磷钾效率性状是我国农作物生产的重大需求,而研究植物磷钾效率的分子遗传及细胞生理机制又有一系列重要的科学问题。

武维华带领研究生,从事植物磷钾高效及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工作。针对每一性状,数百万株幼苗培养、观测的实验工作异常辛苦。

困难不仅来自实验劳作,还不断来自学生和一些同事的疑惑:“是否能筛选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突变体?”武维华坚信,既然先前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不同基因型植物的钾、磷营养效率显著不同,说明植物营养性状是遗传控制的,那就完全可能通过遗传诱变改变亲本材料的钾、磷营养性状。

果真是“十年磨一剑”。

历时10年,前后五届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武维华团队最终揭示了调控植物钾营养性状的重要机制,随后又在植物磷高效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研究结果。

2006年6月30日出版的一期《细胞》,在刊登武维华课题组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发表了国际同行的评论,他们对此项研究予以高度评价。

———能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是生命科学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篇《细胞》论文之于生命科学研究者,大体相当于一枚世界大赛金牌之于运动员。

“希望一部分人在很小的领域做到最好”

一位严厉认真的老师有时会遭遇一部分学生的不甚理解。而这些学生一旦真正踏上学术之路,走向专业工作领域,他们就能体会到严师的可贵。

2007年5月一次“博士讲坛”上,武维华的弟子评价了老师:“严谨是科研必备的品质,从细节处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是武维华老师指导研究生的一贯做法。”“武老师会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我们写工作汇报、谈问题的时候,他从来不放过我们任何的一个小错误,比如基因名称的大小写、正斜体,杂志名称的写法。很多东西我们当时不在意,后来就慢慢明白,细节与严谨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

说到教学,武维华翻起手边那本《植物生理学》教材。“月底就要交新的一版”,而这本由武维华主编的教材,已经过两次修订出版。

编辑:韩静

关键词:武维 维华 ,武 植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