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传媒行业重组热情不减 平均32小时发生一起并购

2017年01月04日 11:32 | 来源:证券日报
分享到: 

票补大战烟消息鼓

业内普遍认为,票房下滑的分水岭,是《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2016年3月份,《叶问3》被证实票房造假,管理部门对该片发行方和部分影院进行了处罚和严重警告,片方背后的投资方快鹿集团“互联网金融+电影”的资本危局也浮出水面。

实际上,《叶问3》事件走势已经脱离电影本身,舆论对互联网金融投机影视行业、票房造假大加挞伐。监管层严查票房注水,票补大战烟消熄鼓,泡沫消退,中国内地票房也开始陷入危机。

在分析师看来,电影票房收入加速下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缺乏头部内容,仍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宣发不给力。在好莱坞,往往一部电影的宣发费用,可以达到制片费用的一半以上。而上映的小成本国产电影,制片费用都是能省则省,更别说重视宣发了;第三,票补‘药劲’过猛也引发了副作用”。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部主任、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影人当务之急还是提高作品水平,“过去几年,行业中流行一股怪风气:电影拍摄成本不高,宣发成本却不低,有时候一部电影宣传费用甚至超过制片成本,导致电影质量没提高,‘忽悠’能力不断精进。但是,随着优质电影的普及,观众也变得不好‘忽悠’了。从2016年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市场对青春片完全不买账。这也充分说明,中国观众已经开始具备辨别作品优劣的能力了。而对于电影人来说,请几个明星、弄几个场景,就能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想要收获票房,首先需要踏踏实实搞出作品,树立口碑。”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过去电影票补拔苗助长,“坏了规矩”。近年来,在互联网大潮下,电影产业也开始频繁触网, 包括格瓦拉、猫眼在内的票务软件拔地而起,瓜分市场。

网络购票具有便捷性,的确快速有效的扩大了国内电影市场份额,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多方资本几轮票补大战的撕扯后,市场已经呈现出“依赖廉价票”的病态模式。

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美国、日本等成熟的地区,并没有票补模式,“中国市场上,常年存在9.9元的电影票,这种过度票补直接影响电影市场环境。一方面,如果同期电影的制片、发行公司补贴不起,那么排片、票房势必会受到影响。时间一长劣币驱逐良币,完全可以预见,未来决定票房成绩的关键因素不是谁的电影好看,而是谁更能‘烧钱’;另一方面,过度票补还会拔苗助长,本来用户群扩展是一个缓慢扎实的过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才会选择娱乐方式。但是,9.9元的电影票一来,门槛降低,用户群体迅速扩大。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其中有很多观众愿意花9.9元买一张电影票,不是喜欢看电影,也不是某部影片多精彩,而是因为电影票便宜。可以预见,一旦票补取消,这部分用户也会随之消失。这就像打车软件一样,经过几轮巨额补贴后,烧钱的公司亏损严重,等到补贴消失后,平时坐地铁的人还是坐地铁,很少有人因为‘打车体验’而放弃廉价交通。”

编辑:梁霄

关键词:行业 电影 票房 亿元 游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