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宋宝珍:导演艺术的丰富

2017年01月10日 10:01 | 作者:宋宝珍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当今中国舞台艺术的成败得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演对戏剧文本的阐释、形象画面的构思和美学风格的展示。2016年,作为戏剧演出的组织者、引领者,作为创构情境、表达思想、传达艺术之美的主体,戏剧导演的整体实力稳步加强。这尤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现代演绎。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观、一种创作方法、一种艺术流派,一直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中国导演艺术家们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造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剧场艺术这一方向上的努力在2016年结出果实。如王晓鹰导演的《杜甫》、任鸣导演的《玩家》、宫晓东导演的《从湘江到遵义》、王延松导演的《独自取暖》等,都在开掘历史、表现时代、反映现实、刻画人物方面显出扎实的艺术功底,既保持现实主义戏剧的真实性、典型性,又加强了时空处理的自由度和灵动性,显现出抒情和写意的美学追求。

其二是文化自信与审美自觉。近年来,中国导演把从前仰望西方剧场的目光收回,开始聚焦民族文化宝藏与现代中国土壤,这不仅带动了原创剧目数量的增加,也使导演艺术的原创性不断增强。2016中国原创剧目邀请展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集中上演50台剧目,是近年来舞台艺术的一次大检阅。这些剧目虽然形式各异,水准参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创剧的成果,也反映了导演艺术的实绩。如湘剧《月亮粑粑》、秦腔《狗儿爷涅槃》等就体现出戏曲导演对传统艺术的深刻领悟,显示了继承与创新并举、写实与写意融通的特色。话剧导演对民族文化的倚重,对戏曲手段的化用,也正在成为剧场新形式探索的重要路径。《杜甫》的浓郁诗意,《玩家》的含蓄蕴藉,《从湘江到遵义》的悲壮豪迈,《独自取暖》的怅惘孤寂,皆反映出导演对传统意蕴、华夏风骨、民族情愫、现代表达的憧憬与追寻。

其三是创造鲜明独特的剧场风景。舞台剧目所反映的人生千差万别,所体现的审美意蕴各具特色,这就要求导演对主题的把握、人物的刻画、场面的调度、时空的处理、风格的确立等,保持明敏的感知力和手法的创新力,像焦菊隐所说的,努力做到“一戏一格”。2016年,一批中青年导演如李建军、李伯男、杨昕巍、王剑男、杨申、白皓天、王翀、赵淼等,显现出鲜明的特色和蓬勃的创作活力。他们思维活跃、手法新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为剧场风景增添了新的面貌和别样魅力。

2016年的导演成绩是主要的,但有些问题依然应当引起重视。比如重视宏大场面、轻视人物刻画的问题,重视新剧目成形、轻视打磨提高的问题,重视舞台技术装置、轻视剧场美学建构的问题,重视因袭规矩、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等,期待在今后的艺术探索中有所匡正。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宋宝珍 文化自信 审美自觉 导演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