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盘点2016非遗保护关键词:提振精气神 激发新活力

2017年01月11日 14:04 |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从年初“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年尾“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刚刚过去的2016年对于我国的非遗保护领域而言无疑是提振士气、激发活力的一年。

无论是广大的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还是致力于非遗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一年,都给他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将那些被提及最多的事件、最务实有效的举措和表现最为突出的发展趋势梳理出来,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些关键词。

传统缂丝作品与缂丝衍生品 记者 王学思 摄

传统缂丝作品与缂丝衍生品 记者 王学思 摄

新疆哈密绣娘在刺绣

新疆哈密绣娘在刺绣

研培计划

2016年可谓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元年”。2016年1月,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正式全面实施。计划以非遗中覆盖面最广、有助于带动脱贫增收的传统工艺类项目为切入点,以提高传承能力为抓手,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开展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7所高校,160期培训,近万名培训学员……一年来,研培计划所取得的效果和发挥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可以被量化的数字。研培计划促进了传承人群与高校的平等沟通,让学员们树立了自信、激发了潜能,同时还提振了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士气。一些学员还成为了当地非遗的领头人,他们将培训中学习到的理念、知识消化后,再传递给地方百姓,延展了研培的范围,持续释放了培训效应。在各高校开展的深入生源地和项目所在地的回访学员活动中,许多指导老师都惊喜地发现学员的作品比以前更有设计感、更实用、更有市场潜力。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优秀成果展”上,学员们交上了让人满意的答卷,许多作品都是他们在培训结束之后自发合作,将不同的工艺形式融于一体的作品,强强联合、相得益彰。

提起研培计划,凡是参与其中者总有讲不完的激动时刻,道不尽的感动瞬间。它让非遗保护事业得以有力推动,让许多有迟暮之感的非遗项目被重新激活。

振兴传统工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6年,从文化部到全国各地均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传统工艺振兴。

文化部将研究制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纳入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六大任务之一,研究起草的文稿将于近期报送国务院审议。山东、浙江、江苏等地也陆续启动了省级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研究和起草。

在制定计划的同时,一系列振兴传统工艺的探索实践也陆续展开。2016年,在文化部的支持和指导下,雅昌集团、木真了服装公司、清华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大学、故宫博物院等企业、高校和机构分别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设立了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的任务是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间手工艺人的前提下,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传承人群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就业。目前,工作站已初见成效,有的已开发出新的系列产品,形成批量订单,帮助当地扩大了传承队伍。2016年10月,以“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为主题的传统工艺创意生活展在北京恭王府举办,展览在展出工作站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提供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模式与范例。

许多社会力量也加入到振兴传统工艺的队伍中来。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同开展了“传统工艺互联网推广模式研究”课题项目,推动在淘宝网上设立非遗频道,为非遗传承人群搭建起传统工艺产品的网上展示和销售平台。

补助经费提档

2016年,对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而言还有一件喜事:自2016年开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文化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力度、落实好传习补助经费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协调财政部门,相应提高省级及省级以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

自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0.8万元,2011年补助标准提高至1万元。此次再度提高补助标准对于解决部分传承人传习活动中面临的现实困难、提高传承人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关心重视传承人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采取了各种措施逐步加强对拿到补助资金的代表性传承人履职情况的监管、考核,积极督促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

非遗展会

2016年举办的一些大型非遗展会更添新意。

2016年9月,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历届之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展览创新性地实施融展览、展演、赛事、论坛、互动体验和交易为一体的办会模式,不仅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果,而且向社会公众传达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些地区的非遗展在办展形式上开始向艺术主题展的方向发展,2016年2月由上海朵云轩集团承办的“江南百工——首届长三角非遗博览会”主打江南气韵,巧妙借用展品的艺术形态进行再设计,展现展品的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此外,强调观众深度体验手工技艺的非遗展会也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以“手造分享、快乐加倍”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刷新了观众的观展纪录,3天的参观人次从去年的近5万人次攀升至8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手工爱好者亲身体验各国手造文化、传承匠人匠心。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盘点 2016非遗保护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