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聚综合改革之力 放创新“源头活水”

——三大看点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获得感”

2017年01月20日 21:09 | 作者:王宾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题:聚综合改革之力 放创新“源头活水”——三大看点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获得感”

新华社记者 王宾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梁柱”,知识产权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日前,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将构建“大保护”格局,助力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看点一:填补“漏洞”,构建“大保护”格局

“十二五”时期,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行政保护不断加强。全国共查处专利侵权假冒案件8.7万件,商标权、商业秘密和其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侵权假冒案件32.2万件,侵权盗版案件3.5万件。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专利、商标、版权等保护权责不清、多头分散,容易造成执法空白和保护漏洞,导致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对此,方案强调要减少层次、提高效率,有效避免多层次多头执法;整合优化执法资源,统筹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指出,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构建公正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完善行政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有机衔接的保护模式,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执法协作。

作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的先行者之一,上海浦东新区确立了专利、商标和版权“三合一”集中管理体制,形成了司法保护、行政保护、调解仲裁、社会监督“四轮驱动”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并探索建立政府部门行政调解、人民法院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三调联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2016年,浦东新区全年接待投诉举报295起,立案50起,立案数量同比增加超过90%;结案41件,同比增长超过140%,形成了有效的震慑。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朱雪忠说,浦东新区的改革模式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壁垒。推广这一模式需“纵向”和“横向”在更高行政级别层面以及其他相关地方推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以确保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看点二:打造“软”资本,做好“顶梁柱”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我国的创新速度令世界瞩目。“十二五”时期,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403.4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18.9万件,比“十一五”增长了1.5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把中国比作当前经济环境下强劲的“驱动器”。

如何助力打造知识产权的“软”资本,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顶梁柱”?方案明确,要提升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指导市场主体全方位、立体化地保护知识产权。

专家指出,知识产权制度是发挥市场机制科学配置创新资源的基本制度,可有效促进各类资源向创新者集聚,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快速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推动知识产权作为必要的生产要素纳入产业、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施卫兵说。

通过专利、版权政策协同效应,苏州市用专利信息分析找出产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同时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和专利导航发展工程,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一批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的优秀产业形成。苏州镇湖刺绣产业年销售额超过13亿元,机器人产业年产值达65亿元。

看点三:让知识资本变“真金白银”

目前,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融合不紧密、运用转化效益不高等挑战仍然存在。如何“叫醒”知识创富?方案指出,要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综合运营知识产权,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加速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上海浦东新区探索知识产权运用创新,使价值实现新模式不断涌现。2015年,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金融卡项目,企业用专利等无形资产抵押便能获得较高额度授信,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融保互通互认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也已形成。一年半时间共有近300家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超过10亿元的银行融资。

上海浦东新区的模式让“软”资产变为“真金白银”。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说,“通过知识产权这一法律框架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可实现资本化,使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金。”(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三大看点 创新驱动发展“获得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