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回家路上的你 会不会也在担心“乡愁没了”?

2017年01月25日 17:10 | 来源:国是直通车
分享到: 

如何留住乡愁?

崔愷觉得,是要“在地”发展,“为本地人设计,为本地人改善生活。”

城市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要看见山水、留住乡愁,归根结底,要从民生角度出发,不能从政绩观出发。

“我们注意到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乐此不疲”,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表示,以往对城市的考量往往是量级方面看得很重,城市体量跟他的地位和身份正向关联,大家都希望越大越好,“单中心、摊大饼”式僵化的城市规划理念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造成城市无序蔓延的现状。

“很多地方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想的都是吸引外来人口,未来变成几百万人,变成大中型城市”,崔愷认为,用一个虚拟的未来做大城市的格局规划,造成很多小城市变成了大城市的坯子,却没有大城市的吸引力。

“好的设计讲究‘顺势而为’,但过去的城镇化建设中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少数人的意图规定了城市大多数人的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王建国也表示,“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区域风情被搞成千篇一律。对城市自然要素的复杂性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地域的水文、地文等自然体征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

在厦门大学建筑学院和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的观察中,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核心——边缘结构已迅速形成,凡是靠近核心地区的城市迅速增长,反之,边缘城市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分化日趋明显。核心城市进入自主增长的同时,边远地区的传统增长之路则被阻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纠错的城镇化”,要警惕大城市病正在向三四线城市和县镇蔓延,如何减缓和阻止这种蔓延,需要一种空间演绎上的设计自信。

转向:城市竞争从规模效应进入分工时代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央津京冀协同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曾主持珠三角城市发展规划、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李晓江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跟踪研究多年,他提醒“国是直通车”记者关注正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悄然发生的三个变化趋势:

变化一:城镇化人口流动模式出现变化,人口流动速度下降,初现“回流”。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国是直通车 储倩 制图

在国家政策导向限制大城市以促进区域均衡的大背景下,生活成本高企也成为年轻人逃离大城市的主要因素。

编辑:梁霄

关键词:回家 担心 乡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