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全国政协委员王树理:纸坊的纸

2017年02月20日 19:21 | 作者:王树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对象,来村里住了半年,并且直接投身捞桑皮纸的日常劳动。尽管干的都是剥桑皮、泡桑条打下手的活儿,但毕竟接触到了这一行当。如今细细回想起来,捞桑皮纸离不开这么几道工序:

谷雨节前后,砍下桑树滑条。择其粗细均匀不老也不嫩者,趁着水分饱满,容易剺骨,抓紧时机剥皮。剥皮时顺着桑条纵向扯剥,既容易剥离,也使纤维更加柔韧。晾晒、去杂。将剥下的桑皮晾晒干燥确保不腐后对其进行去杂,把不适用、质量差的桑皮分拣出去,留下适用、质量好的桑皮,干燥后要贮存堆积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捞纸的时候,先把晾干捆好的桑皮放在活水中浸泡,使其变软。再捞出后放入灰池中浸泡,浸泡时在池子里加上生石灰,每100斤桑皮放5斤生石灰,然后用撞瓤杆搅匀,把浸过的桑皮捆排列均匀,放一层桑皮,就在上面撒一层石灰。这实际上是个加温催软的过程,经过两三天甚至七八天的高温浸泡,桑皮“烧熟”了,便进入下一道工序。当然,在炎热的伏天,浸泡的时间只用一两天,就可以让穿了防护服的人站在桑皮顶上踩踏。

上述工序完成之后,就要蒸桑皮了。人们先在底锅中盛满水,把熟了的桑皮用木棍架起来,蒸3个小时。至此,整个化瓤程序大功告成。然后经过切瓤、撞瓤等,使桑皮的纤维得到充分粘连,再用按照一定尺寸做好的筛子在捞纸池反复撞击,看着厚薄均匀的时候,捞出来晾干,一张经过几十道工序才成型的纸张就是成品了。

与此同时,人们早把那些剥了皮的桑条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容器。在容器的内壁上,按照一层鹿血一层桑皮纸的粘贴办法,像老太太打袼褙一样糊起来,就可以作为商品出卖了。可惜的是,世上没有那么多的鹿血,猪羊牛的血便成了不可或缺的替代品。不要以为那抹了血桑皮纸一泡就脱落,那可是可以用来做盾牌、盔甲的。明清两代的酒海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就是例证。当然,纸坊的纸也是深受书画界人士欢迎的。那要看看你需要哪一种,纸张规格和品种的多样化也是它的一大特点。

离开纸坊村已经40多年了,我还一直挂牵着那里的人,那里的纸。最近,我又去了一次纸坊村,令人欣慰的是,那里仍然有20多户人家在做着“捞纸”的营生,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 王树理 王树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