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民族团结教育“墙内开花墙外亦香”

2017年03月23日 13:08 | 作者:陶燕 |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
分享到: 

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城关小学是一所有着2300多人的学校,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的84.7%。近年来,该校紧紧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通过开设双语教学,强化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经典文化等课程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使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里处处绽放。2014年9月,城关小学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6年2月,该校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的荣誉。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民族团结的使者,每一寸花草都散发着浓厚的同学情、师生情、民族情,他们像红艳艳的石榴籽一样晶莹剔透。”和布克赛尔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其巴特如是说。

用3种语言授课,搭建沟通的桥梁

校园特色文化墙、教师手绘墙画、宣传橱窗、楼道文化……身处城关小学,处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教育的氛围。

5年级蒙汉双语班的学生巴德玛来自距离学校50多公里的铁布肯乌散乡,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带着她来到县城,租住在学校附近。

“虽然我校是城镇学校,但有许多蒙古族、哈萨克族学生来自边远农牧区,生活较困难,各族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分民族,主动为这些孩子购买衣服和学习用品。”城关小学校长戴宏燕说。

正是这种爱护学生、维护各民族团结的自觉行动,营造了多民族和谐相处的校园氛围。本着文化立校、团结立校、特色立校的原则,学校全面开展《论语》《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等经典诵读活动,以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开设了近50个兴趣班,包括江格尔说唱、民族舞蹈、冬不拉弹唱等,以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巴德玛报名参加了民族经典文化阅读班,不久前,她还代表塔城地区参加了自治区举行的双语演讲比赛。“巴德玛的语文老师帮她设计了背景音乐,并带着她去乌鲁木齐参加比赛。”据戴宏燕介绍,在全校197名教职工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这为学生学习地道的民族语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里,民族团结教育不是生硬的语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每逢古尔邦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全校师生都会相互走动、探亲访友,在认亲走访中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让了解成为尊重和帮助的基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学校充分发挥用3种语言授课的优势,在汉语班每周开设一节由双语教师教授的语言课,在全校推广用蒙古、汉、哈萨克3种文字写自己姓名的活动,学生们在课前师生问好时也会使用3种语言。

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在城关小学,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影响和教育广大师生已成为惯例。乌鲁木齐“7·5”事件中,该校退休教师绕娅·沙哈生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帮助了33名群众,她的事迹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的感召下,维吾尔族教师阿斯亚木在自己家境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收养一名哈萨克族男孩斯德克;语文学科带头人张晓岚耐心地教会学校老师吾拉尔使用电脑、辅导叶尔登毕力格老师上好公开课……

“民族团结就像是一种本能”

“以班级为单位,自行结对认亲,可不限学校、年级;全校每位教职工结对认亲一户,以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家庭作为结对认亲的重点……”戴宏燕这样列举学校“民族团结一家亲”方案中的细则。

在和布克赛尔县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影响下,城关小学的民族团结活动不仅在校内遍地开花,而且还走出校门,实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5年级教师郭冬梅在这一活动中与哈萨克族学生阿格那尔的母亲古丽娜尔结亲,半年多的相处让两家人亲如一家。

“我们初次见面时就觉得很亲近,现在都以姐妹相称,各家的老人也因此时常走动,每次见面都会说‘亲戚来了’!”郭冬梅高兴地说。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他们两家共20多口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团圆饭。

“这个活动让各民族结成一家人,其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扶贫。”古丽娜尔对记者说,“活动的本意是让大家常走动,因为越走动越亲近,大家深入了解后,遇到困难时再互相帮助。”

戴宏燕说:“在我们这里,民族团结是一种本能,有着非常好的氛围和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种好的氛围和基础,它来自于全校各族师生的辛勤付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让各族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师生们也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民族团结 教育 学生 民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