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知识换钞票这事儿 怎么就成了新风口?

2017年04月05日 22:39 | 作者:秦雪璠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为什么人们愿意付费了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是搜索引擎带来的方便,然而现实中你会发现即使百度一下,也有可能还是不“知道”,因为搜索引擎的答案也泛滥了,常常“答非所问”,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回答犹如大海捞针。而web2.0时代,又催生了一大批社交媒体,每日输出大量的信息,以至信息超载,我们的大脑吸收能力有限,面对巨量信息,显然不够用了。

“在互联网早期阶段,科技公司更多依赖免费的消费者模式。但随着内容数量迅速增加,质量却没有跟上,用户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信息。这种情况下,他们愿意为能确保提供优质内容的内容管理者支付更高的费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艾媒咨询公司分析师娄梅静说道。

就在去年年初,微博针对微信公众号优质作者正式开放绿色通道。通过加入“微博签约自媒体”,优秀的自媒体作者可以获得商业变现。有业内人士认为,两大平台对于自媒体人的争抢,说明了优质内容的稀缺。物以稀为贵。36氪媒体公司总裁冯大刚认为:“优质内容原本就是有价值的,为特定知识付费符合用户需求,也是媒体发展的一种必然。”

用户原创内容(UGC)模式兴起的时代,催生了一批意见领袖,在知识圈子里,他们被称为智力精英,成为了巨量信息的过滤者、优质内容的把关人。“知识网红”们依靠粉丝效应可以吸引追随者持续关注,同时,有价值的信息让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是决定付费之前比较认可这个人,对他有点了解,才会去。 ”购买过付费直播知乎live的杨小姐说自己愿意为演讲者付费是因为“感觉这个人讲的会比较有干货”。

另外,网络付费内容价格低也对用户形成吸引,曾经花钱围观过微博问答的用户晓雨说:“提问者花钱问博主,我付一元就可以看。因为比较便宜,而且提问的问题比较吸引我,所以就看了。”

大蛋糕,不是人人都能吃上

内容付费是块大蛋糕,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吃上一口,想靠内容盈利的“分答” 就曾陷入窘境。

2016年,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创设的问答类产品“分答”上线,在这个软件上,每人都可以设定自己接受提问的价格,被提问后,回答者在60秒内语音回复并获得所设定收入,其他用户可通过1元的价格偷听问答,提问者和回答者各获一半分成。

从5月15日产品上线开始,24天,“分答”创下了50万问答、19万次付费的“成绩单”。

一盆冷水泼来。

2016年8月,分答因技术升级停摆47天,用户无法登陆,等到再次返场时,分答“瘦了”,清理掉了许多板块和内容,并主推健康、职场以及科普三大栏目。

有媒体分析,“分答”这样的媒体在增加黏度和流量上遇到了两个问题:语音回复在社交讨论中不占优势;知识分享和知识变现开放性不同,越强调变现,其开放性就会越弱,这与强调社交形成了天然的矛盾。

与文字相比,语音的非理性在知识变现领域上难免会遭遇持久性的挑战。心理学家汪冰认为,真正的学习无法碎片化,喜欢转知识帖的人,未必能把碎片化知识嵌入自己的系统,收获并不会很大,用户在满足好奇心之后,可能就会流失。

另一方面,网络侵权也使一些智力精英望而却步。因为可以变现,优质内容难免遭人哄抢,自媒体上抄袭现象泛滥,有人辛辛苦苦写东西却沦为为他人做嫁衣。另外,如何让受众乐意买账,并且在得到内容后不觉得后悔,这是对内容生产者的发问。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风口,无疑,知识变现的难度也会加大,对于想用知识换钞票的人来说,将会面临更残酷的竞争。

不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人人都想借一借智力精英的慧眼,去看更丰富的世界。乐评人邓柯评价知乎:“很多回答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在这里学到的,还有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式。”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知识 钞票 新风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