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三问“撤稿风波”仅仅是同行评审“漏洞”?

2017年04月25日 18:06 | 作者:贺迎春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贺迎春)日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以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为由,撤销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所刊登的107篇论文。此次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对此,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看到了,几乎无言,但目前学术生态很不健康,出现这样的丑闻,也不惊讶。”

“同行评审中涉嫌造假”早已有之,2015年8月,施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均出自中国作者。早在2015年3月,英国出版社BMC宣布撤回43篇学术文章,其中41篇出自中国作者。在这两起“撤稿风波”中,出版商均给出了“同行评审中涉嫌造假”的理由。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表示,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肿瘤生物学》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被撤论文。

“撤稿风波”引发舆论热议,同行评审屡次涉嫌造假,究竟折射出哪些问题?

一问:同行评审是否存在“漏洞”?

记者了解到,由于科研考核的压力以及语言障碍、投稿困难等因素,近年来,不少科研人员通过“第三方”机构代理发表国际论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参与造假的这些“第三方”机构,对行业和期刊都比较了解,对论文发表流程比较熟悉,容易找到论文发表的“关键点”。

近年多次撤稿的原因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据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介绍,同行评审是国际学术论文出版管理的一个基本审稿制度,即让同行专家评价论文是否有价值,以及如何进一步修改等等。同行评审是国际学术界一个通行的做法,因为隔行如隔山,尤其是一些新的、微观的领域,一些学术杂志并没有足够的专家库来完成同行评审,因此并不是完全依赖自己的专家库完成同行评议的,而是作者可以提供同行专家名单,选择使用,以帮助完善这个评价。

专家分析,同行评审造假的一种方式是虚构同行评审专家,给出有利于论文发表的评审意见,2015年以来连续多次撤稿事件的原因就是中介机构发现国外的同行评审可以推荐专家,于是就出现了假造专家的情况。而这一次的造假,则是另外一种方式,中介机构采用真实的专家,但虚构联系方式地址(邮箱),目的就是自己评价自己,最后实现发表论文的目的。

对于屡发的撤稿事件,有人质疑学术期刊采取的由作者推荐审稿人的制度,存在漏洞,进而学术期刊也难辞其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学术期刊请投稿人推荐审稿人的制度,是在国际学术界实行多年的规则,但因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而被撤稿的,在外国学者身上,只是个例——极少数学者会利用规则所谓的“漏洞”。充分利用这些“漏洞”,把原因归究于这些“漏洞”,恰恰表明国内学术界缺乏基本的学术尊严与荣誉意识。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撤稿 风波 评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