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北京新医改满月成色几何?仍需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

2017年05月08日 10:41 | 作者:杨博宇 周益帆 |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广安门中医院患者李先生说:“纯开药可能降了10块钱,再加上58块钱的药钱,以前是七十几,但如果挂专家号,这个费用肯定就涨了。”

总之,对于患者来说,这是一笔平衡账,开药占的比重大或者需要做一些类似CT等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就少一些,如果要经常看专家,多少会贵一些。

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北医三院副院长王健全表示,改革前后相比,收入会减少。“医事服务费的平移,并不能弥补药物加成带来的损失,需要医院去加大改革的力度。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大量开展日间手术,从这一块加快医院周转。采用各种方法来弥补医院这次改革收入的不足,尽量持平。”

增加的“医事服务费”有多少能体现在医生收入中,目前还没有定论。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闫燕说:“收入的事,看看医院合算,因为都是新政策,大家也都要适应和接受这个变化。我们主要考虑怎么给病人提供好的服务,解决病人的问题。我目前的感受是,我们科的门诊量改前和改后,没有明显变化。”

王健全说,医院会通过调节,让收入不出现剧烈变化。在奖金分配时也会考虑到有些科室,比如ct放射科的收入会急剧下降,医院也会适当调整。

对于医院和医生来说,医改远不止是关乎收入这么简单,除了打破“以药养医”、体现医务工作人员的价值,背后更长远的是对全北京市医疗资源的安排。

副院长王健全对比了这一个月来北医三院急诊和门诊的数量变化。“急诊稍有增长,从门诊上来看,大概有20%左右的下降,其中普通号和副教授号下降比例稍微大一些,知名专家下降12%左右。这跟改革设计的初衷是相符合的,符合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健全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有序分流三级医院门诊量”,在北医三院已初显成效。

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伍蕊说:“大家慢慢会以更方便,更安全为主,觉得有更好的治疗方案,缩短治疗周期,把病弄明白。但是开药又能报销的,可能观念会转变,觉得去社区更方便。”

十公里之外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阿姨和自己的老伴儿来开长期服用的降血压药。“不要挂号费,省了点钱,大医院三甲(主任医师)什么的要50。买药也方便,什么药都有,药也便宜。”

总体趋势也是如此,统计显示,医改一周内,三级医院门急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5.4%;二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7.1%,而一级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门急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9%。

当然,长远的质变,还需要政府及医疗卫生部门更进一步调节资源配置。协和医院的患者刘先生说:“挂号贵一些,老百姓可能会分流到下边的医院,但是现在关键是社区门诊,应该配备的医务人员、资源设备等方面应该更齐全,让老百姓更放心才愿意去。如果老百姓还是对下面的社区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不满意,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要往大医院来挤。

北京医改满月,总体平稳,效果初显,接下来还有哪些变化?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北京 新医改 资源 配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