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校园诗歌在沉寂中回暖:有诗社成员涨至百余人

2017年05月15日 17:58 | 作者:孙庆玲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乍暖还寒

“一下子很多诗人冒了出来。” 诗人肖水在新世纪之初惊讶地发现。

这和当时网络的兴起不无关系。“那时诗歌写作是比较大众的。一个写作者只需在论坛里贴出作品,若是有一定水平,很快就会为人所知、为人推崇,成为知名诗人。他们的文化程度、社会身份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荣光启说。

但相较于网上的热闹,曾负盛名的复旦诗社却庭院寂寂。

“据我所知,2003年时高校诗社几乎都死掉了,当时真正有活动的只有北大和复旦。”肖水回忆,当时的复旦诗社“弥漫着高傲的小资情怀”,也是奄奄一息,“没有任何校园活动”。

2004年,肖水到复旦大学读研,在翻看诗社刊发的诗集时发现,诗社成员中居然只有5个人的名字,包括他的,尽管他之前并没加入过诗社。于是肖水给当时的诗社社长、大一学弟发了条短信,大意是“我来帮你吧”。学弟回复他,“你来做社长吧”。

隔天,学弟就把一个塑料袋扔到了肖水面前,里面只有两件东西:社团管理条例和入社会员资料。“他说‘你是社长了’,于是我就成了社长。”肖水说。

在肖水的努力下,复旦诗社在2005年后渐渐有了些起色。

此时的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主要靠“传帮带”的形式维持,“社里每一届都能出现至少一两位优秀的诗人,即使在我毕业后也是。”2008年入读武汉大学中文系的诗人王家铭说。

除王家铭,王磊、王琦、韩伯啸、董金超等武汉大学校园诗人也给当时已在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的荣光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对人生的关切、对自我生命的审视和思虑。他们的写作倾向智性、抒情,追求技艺,文本多略带晦涩,可以说有一定的‘知识分子’特征。这不是他们故意效法什么阵营,而是他们的青春、学识和才气使然。”

在荣光启看来,同时期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诗人,也多少带有此种风格。“我认为这是校园诗歌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对诗艺的某种自觉”。

编辑:梁霄

关键词:校园 诗歌 诗社成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