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七一”讲话当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文化自信的“补齐”使得其他三个自信有了更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人民政协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关注始终保持着热度,十二届政协以来围绕坚定文化自信的议政建言更是十分踊跃。23日,全国政协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30位委员和地方代表、专家学者和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与委员坦诚交流,共同为夯实文化自信建言。
如何才能自信起来?文化自信的信心源自哪里?怎么做才能让我们更加自信?这是会上着重探讨的
三个问题。
唯有文化自觉方能自立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有坚定信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不知己。
“如果不知道我们的文化好在哪儿、怎么好,心里又哪来的真信和自信呢?充其量只会是口头上说信,或半信不信,或跟着风信,或附庸风雅地信,或‘变色龙’式的信,只要碰上具体事难免露馅”。全国政协委员翟惠生提出,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知自觉的前提之上。
唯有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自信,才是最坚定、最可靠、最持久的自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曹育民辩证地分析,“文化自觉既要有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深度认同、自觉传承、反思创新的‘自知之明’;也要对世界发展大潮流大趋势准确把握,对外来优秀文化有选择消化吸收的‘知人之明’。”
风云诡谲、坎坷苦难的中国近代史,带给中国人的是腰板越来越弯塌的沉重记忆,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华民族开始丧失文化自信的肇始———从盲目尊大的天朝上国跌落到外邦肆意羞辱的半殖民地,滋生了两种迥然相反却都可判做“不自信”的扭曲文化心理,一种是妄自尊大,一种是妄自菲薄。
专题协商会上,曹育民分析了这种在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扯裂之中,文化自信逐渐丧失的过程,“厚古薄今、泥古复古、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这些不正常的文化心理长期侵蚀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即便经济发展起来了、社会肌体强壮起来了、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种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仍旧隐隐约约地存在着。”
拯救文化脊梁的塌陷,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杨胜群认为唯有两味良药可医———一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基于实践经验选择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另一味则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产生的深厚优秀传统文化。
“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传承发展儒家思想、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等重大关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会上这样阐释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解。广大政协委员对这一“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唤醒文化自觉的良方交口称赞。
自信源自伟大实践的直接经验
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根据的自信只能是井底蛙鸣和夜郎徒唤。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必然要从根源上探求腰杆挺起来的支撑何在,杜绝盲目自信,才能给世界讲出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
专题协商会上,樊锦诗委员和单霁翔委员分别讲述了敦煌故事和故宫故事,说明了文化自信的根在我们五千年亘古绵延的灿烂文明上,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瑰宝被全世界认可尊崇,创造出了惊艳世界伟大文明的民族自然可以文化自信满满。
王兴东委员、于海委员提出信心之源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的革命建设改革史。“共产党辛劳为民族,一心救中国”的卓绝奋斗,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歌词唱成真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彰显出势不可挡的钢铁力量;“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展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信心来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发生经济发展奇迹,“把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告诉世界,讲给年轻人,有助于他们了解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李滨生认为,信心来自以铁人王进喜、新世纪劳模许振超为代表的大国工匠们为建设、改革事业舍身奉献的精神,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是各类文艺作品创作的绝佳素材,也是体现中国人“精气神”的最好范本。
来自香港、澳门的卢文端、刘雅煌委员认为信心来自“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到成功实践体现出的中国智慧和高超思维,一方面要立足港澳东西交融的特色求声高振远,一方面要把港澳本身的故事讲给世界。
来自广西、新疆的陈际瓦委员和雪克来提·扎克尔主席认为,信心来自党的民族政策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和谐发展、沧桑巨变,这里面蕴藏的故事要生动鲜活地讲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兄弟民族听,讲给世界一个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故事。
委员们一致认为,文化自信的源泉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大国崛起”、实践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每个细节。根植于灿烂文明、淬火于辉煌历程,蕴含在光荣过往,诞生于伟大实践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凝练成千百万个故事,强大的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教以立人以文化人
文化自信的表情是真诚微笑
文化自信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自信由“知”到“行”、知行合一的全过程中,真诚的搜集、整合、传播、弘扬文化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使有力量的文化自信深植于内心、自觉于行动,教育是最鲜活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提出,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文化自信、要因“势”而新,以新媒介、新手段,提升文化育人亲和力、针对性,要把真诚的一面展现给年轻人。“让广大青年通过互动性、即时性极强的互联网,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正面发声,传播网上主旋律,自觉成为中国故事最鲜活的讲述者和最积极的书写者,唱响青年一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文化自信是生动的、鲜活的,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文化,才能让文化内涵更好地“入脑入心”。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着运用形象的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真诚地阐述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光荣使命。
“用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的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回忆起当年说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的时候,对传统评书进行了一些改革:内容上,通过删、改、补、遗,保留精华内容的同时,加强了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化,突出了岳飞、杨家将等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和英雄作为;形式上,脱下了长衫旗袍,撤掉了书桌,扩大了表演场地,更便于与观众听众的互动和交流。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张国立新近参加了一档以朗读红色家书、烈士遗书的互联网节目,吸引众多网友点击浏览,其中75%的观众是29岁以下的青年。这说明,红色文化经过精心的打磨和包装,同样拥有着惊人的文化营养,同样会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和欢迎。
如果用一种表情来刻画文化自信,最恰当的莫过于微笑,譬如高棉文化的模样是“吴哥的微笑”,欧洲文化的表情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古埃及文化的象征则是“斯芬克斯的微笑”。
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带来了一个微笑的故事。———2016年,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参观中国雕塑院时说:“从孔子脸上的道道皱纹,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从他的微笑,我感到这个民族的宁静而致远。”
中国的文化自信,应当就是这样一种温文尔雅、充满友爱,向世界传递着温度与和气的微笑,这种微笑只有挺直了脊梁才能发出,不卑不亢、活泼自然。这种微笑属于轩辕黄帝,属于圣人孔子,更属于千百年来朴实耕耘、乐于奉献的一代代黄皮肤、黑头发的劳动者、革命者、建设者。